【新中国六十周年系列专题之三·资本复兴】钢铁业资本大角逐——国资外资民资三方博弈
力拓事件给中国钢铁业泼了一盆冷水,它让人想起“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坊间俗语——尽管很少人真正感受到了揶揄和嘲弄。中国企业总是在产能上你追我赶,却在整个产业链的建构和话语权的争夺中步履蹒跚且日益分化
责任编辑:曹筠武 郭力 实习生 朱慧灵 何旭
【新中国六十周年系列专题之三·资本复兴】
新中国初期中共中央接管了30多家钢铁企业,直到1987年,鞍钢等5家钢企引入外资,10年后,民营钢企开始大量涌现,三种资本力量开始同台唱戏。但最近钢铁业国进民退、力拓事件、通钢惨案的集中发生,凸现了国资、外资和民资这三种资本的激烈博弈
55岁的张晓刚多少有些尴尬,他执掌鞍钢集团两年,中国钢铁业便经历了一次大俯冲。人们想起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的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2009年7月9日鞍钢开工60周年庆典上,这位鞍钢党委书记、总经理豪情不减,回顾了鞍钢60年来的发展历程、成果和经验,并宣称下一步的目标是6年内年产钢进入世界钢铁业前10位。
这一天,鞍钢的股价(A股)涨了一分钱,不过与鞍钢上半年巨亏15亿元人民币相比,这也算是“周年献礼”了。要知道,鞍钢2008年大赚近60亿元。
共和国60年中几多沉浮,无论是1952年中共中央做出《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建设鞍钢》的决定,还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时期“赶英超美”“以钢为纲”的口号,以及“文革”期间中国钢产量随政治斗争“蹦极”的戏剧性,人们回忆起这些往事时,缅怀历史的情愫远超过了对钢铁业本身的再审视。
尽管中国的钢产量的倍增速度令全球震惊——1949年不足16万吨,1979年超过3000万吨,而2008年突破了5亿吨,60年间从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老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