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六十周年系列专题之三·资本复兴】平民创富的时代变迁

“你对‘富二代’持什么态度?”这位已经45岁的华西集团二代掌门人抿嘴一笑说:“第二代一定会超过第一代的……社会不必担心‘富不过三代’,最起码江阴的第二代没有问题!”

责任编辑:曹筠武 郭力 实习生 朱慧灵 何旭

【新中国六十周年系列专题之三·资本复兴】

资本的力量就是国家的力量。资本由商业行为创造。商业的重新出现与壮大,商业社会的重新发育与成熟,是新中国成立60年历程中最耀眼的变化。

伴随资本在中国从消亡到复兴,中国人的商业财富也历经停滞,萌发与井喷。仅从2002年至今的7年间,中国普通家庭存款就从6.4万亿元上升到25万亿元。增速更快的可能是中国的国有企业资本,它们从1952年的238.60亿元暴涨1200倍,在2006年就达到了29万亿元。

商人是资本复兴的最大得益者,新的富豪群体正在重新形成。无论结果如何,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试图挤进这个阶层,他们把对实现财务自由的强烈渴望转化为坚韧的创新精神,并因此开创了中国的全民创富时代。

2009年8月15日对吴仁宝来说不同寻常,这位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江阴华西村老书记,于这一天收下了几位“徒弟”,其中有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之子沈彬、波司登董事长高德康之子高晓东等人。

这无疑是中国企业史上颇具戏剧色彩的一页。老一代饱含“政治情怀”的乡镇企业家,和数位曾留学欧美并被外界贴上“富二代”标签的企业少帅盘膝而坐,他们的交集引人遐思。

柳传志当时也在场,他问吴仁宝的儿子吴协恩:“你对‘富二代’持什么态度?”这位已经45岁的华西集团二代掌门人抿嘴一笑说:“第二代一定会超过第一代的……社会不必担心‘富不过三代’,最起码江阴的第二代没有问题!”

“最起码第二代没有问题”,吴协恩既给自己打了气,却也留下了一丝惆怅。在一个政经体制急剧变革的年代,家族传承无异于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成为将家族产业做大做强的一把利器,却也可能成为一块绊脚石。

而若将视野拓宽到新中国60年的长河中,普通中国人的财富创造方式和财富观,不断发生着更为剧烈的变化。一个平民创富的时代正在到来。

兴奋与宿命纠结的年代

吴仁宝和鲁冠球的 “政治情怀”与变通能力的结合,使得他们在财富创造年代到来之前就已如鱼得水“平民创富”在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帷幕的30年中,显然是一个“不可能的词汇”。1953年10月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几乎将个体工业和商业领域的私人资本与财产收编殆尽。4年之后,私营和个体经济占整体经济的比重从建国初的近七成,下降到了不足3%。而经过1960年代中期开始的十年文革浩劫之后,个人经营性财产就像恐龙一样——灭绝了。

中国内地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是于1980年12月11日颁发给一位名叫章华妹的浙江姑娘的,不过,早在1969年那年,有两个人不经意间已拿到了开启一个隐性创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