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如何“被复垦”为耕地——安徽阜阳3.6万亩耕地复垦造假调查
政府的期望和要求,王五一说,“我的理解是四个字,‘批地挣钱’。再加两个字就是‘多批地多挣钱’。”
责任编辑: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3.6万亩,差不多相当于阜阳市2年的建设用地。
■阜阳土地造假的初衷在于,土地使用上“占补平衡”的硬约束。所谓占补平衡,即建设单位占用耕地必须占多少、补多少,先补后占。占补不能平衡的区县,按照规定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的时候,要扣减下一年度的指标,建设用地和置换用地报批也不能受理——这对地方政府是一道要命的紧箍。
■让人困惑的是,一个规模如此浩大、事实如此明显的造假,如何能层层通过。
图纸上“被复垦”的耕地
阜阳国土资源局局长要求各区县:在2008年8月阜阳完成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之前,“把过去的一些打谷场,现在已经变成了耕地,抓紧时间变通成新增耕地上报。”
张兴奎家对面那块在他看来与其他耕地并无区别的庄稼地,去年悄然发生了不为人知的变化。
这块位于安徽阜阳颖东区正午镇张庙村一处小溪边、约一亩见方的土地,曾经特殊过:人民公社时期,它是整个生产队的晒谷场。然而,自从那场著名的变革从由此往东170公里的凤阳县小岗村发端之后,它便也被分田到户,和其他耕地一样,滋养了一茬又一茬的麦子、黄豆和玉米。
2008年,这块数十年来恪守耕地职责的土地,在当地国土部门那里,经验值却被突然归零:这块耕地有了一张新的出生证,它被重新“复垦”成为耕地——而所谓的复垦,指的本应是使不可耕种的土地变为可耕种的过程。
正午镇正午村62岁的王老先生,同样不知道他宅子底下这块土地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张庙村的那块地一样,这块地在人民公社时期也是晒谷场,分田到户之后被划为宅基地。去年,这块地被“复垦”成为耕地——尽管它上面的宅子这些年来一直安然无恙,到现在也没有要被拆除的迹象。
在安徽阜阳,去年一共有至少3.6万亩土地被以类似的方式“复垦”。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的数据显示,2008年,阜阳有626个晒谷场复垦项目通过验收,总面积达36205亩。
8月16日,南方周末记者从获得的复垦项目所在地详细列表中,随机选择,探访了其中4个镇16个村的复垦项目,与当地农民一一核实,实地察看,发现在这些地方,所谓的“复垦”并不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老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