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倒影】像土豆一样的信仰
奇妙的事,每天都有。我活在哪一种解释里,就活在哪一种人生里。我要么在信心中解释,要么在理性中解释。要么在关系中解释,要么在孤独中解释。
安格斯是南非一个著名的农场主。当年他和妻子从赞比亚迁来南非。这国家一年发生1200起黑人攻击农场主的骚乱,有600个白人被杀。在镇上,农夫们腰间别枪,对祖鲁人又藐视又惧怕。安格斯的妻子望着丈夫刚买下的荒野说,叫沙龙(shalom)农场吧,希伯来文,意思是平安。
近年来,南非电影开始引人注目。他们的故事里,信仰与救赎总是突出的主题。这片子据安格斯的真实见证改编。“见证”是一个很基督教的词汇。从《旧约》始,“两三个人的见证”,构成了欧美国家一个基本的司法原则。英美法上,叫做“直接原则”或“言辞原则”,人要面对面,话要一句一句说。真相不在逻辑里,而在音容笑貌、抑扬顿挫里。在信仰的意义上问“什么是真理”,和在司法的意义上问“什么是事实”一样,关键都在“见证”上。
有人争侯耀华的遗产,郭德纲说,“我写一份证词,出不出庭都一样。”这话背后,正好是个相反的原则。不出庭的证人就不是证人,不当面说的话就不算话。所以英美的法庭,和他们的议会一样拖拉,一份起诉书要念一天。中国的司法传统是“肉身成道”,所以书面证据永远是“证据之王”。英美的司法传统是“道成肉身”,无论科技多昌明,他们的“证据之王”永远是出庭证人。
这不是制度差别,而是认识论迥异。在我看来,司法败坏的源头,不在制度,而在这里。我们就是无法建立以“见证”为中心的司法实践。我们怎么敢把司法的公平,建立在“见证”的根据上呢?你嘴里有见证,我心里无保证,宣誓有个屁用。人写的东西,多少比人本身还可靠一些。基本上,这就是中国人对司法的信仰根基。
警察不作证、证人不出庭、律师只看卷。离开了见证的书证等于刻舟求剑。结果很大程度上,司法实践变成了文字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几十年来我们从来就只有过模拟法庭。我们最大的困境,还不是司法腐败,是无法找到一种方法论,替代刻舟求剑的司法模式。
有两种认识论,一种是神秘主义的,以主观体验来获得和验证知识。“天人合一”就是这个路线。一种是理性主义的,通过把世界客体化来获得知识。前一种膜拜一个莫名其妙的世界,一泡尿、一朵花,都成了上帝。后一种是膜拜人的理性。因为世界被物化之后,人就是惟一的观察者和审判者,人就成了上帝。而在基督教中,知识在本质上是位格之间的关系。换言之,知识是一个温暖的,与亲密感、真实的行动、见证有关的概念。这种以见证和关系为中心的知识论中,才有“知行合一”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人对上帝的认识,就是人与上帝的友谊。
若非如此就无法理解安格斯的故事。他和妻儿一起劳动,用红泥涂墙。那时天天天蓝,叫我不想你也难。转眼,困窘的生活就让安格斯歇斯底里了。他不情愿地跟妻子去教堂,听到一个农夫信主的见证,想起小时家里的信仰传统,如遭雷击,拉着全家走到台前,决志信主。
之后,安格斯经历了许多奇迹。朋友说,实在看不下去,哪有这么神神叨叨的。我说很抱歉,我也没有遇过这些不可思议的事。但安格斯的故事是真的,你不能在事实层面不信,你要开动脑筋,在世界观的层面对这些事作出另外的论证。
转眼到1997年,南非遭遇罕见的干旱,“圣婴”现象肆虐,农夫纷纷破产。安格斯已是兼职的传道人。他翻到一句经文,“这称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祷告,寻求我的面,转离他们的恶行,我必从天上垂听,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地”,决心租下当地最大的体育场,呼吁农场主们,一起来为这个国家的种族矛盾认罪、祷告,祈求上帝的赦免与祝福。祷告会很成功,数万人涌进了体育场。安格斯说,《传道书》中,“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是指责那些只观气象、却不相信上帝有护理之恩慈的人。于是他宣布,今年要种土豆。
土豆需要大量的水,牧师也劝他,说信心和愚昧在一线之间。但安格斯不是失去理性,他只是不依赖理性的判断。他的理性选择了放弃判断而信靠上帝的应许,就像有人打心眼里相信“邪不胜正”一样。他将150亩地都种上了土豆。南非全国的农场主,都在观望这一场见证。电影中挖出土豆的那一幕,实在像安徒生童话。不过安格斯的确在那一年,收获了南非仅有的一批土豆。
这批土豆让他暴得大名。他买了一辆20吨重的奔驰超长型四驱货车,可以放下一面做讲台,装有音响以及灯光。他开着这车,全国巡回见证、布道。他在农场设立孤儿学校,收养了几百个祖鲁人的孩子。每年,他还在农场举行一个叫“Mighty Men”的特会,意思是有信仰的男人,才是有力量的男人。这电影获的奖也很特别,叫做“亚当奖”。多少因为这部电影,特会一年比一年人多。2009年4月,20万男人来到平安农场参加安格斯主持的弟兄会,学习做一个真男人。
是神迹,是偶然;或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是慈爱上帝的护理,还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古人的智慧说,“谦受益,满招损。”奇妙的事,每天都有。我活在哪一种解释里,就活在哪一种人生里。我要么在信心中解释,要么在理性中解释。要么在关系中解释,要么在孤独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