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再探路·经济新政500天】广东经济新政500天

2008年3月,履新广东4个月的汪洋秘访东莞,考察完毕,他由衷感慨:“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500天过去了,“双转移”推进得如何?再次出任探路先锋的广东,看到前方的曙光了吗?

责任编辑:马克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编者按:三十年前,以深圳等三个经济特区的建立为标志,广东扮演了改革开放探路人的角色:对内,率先突破计划经济桎梏,释放各经济要素的生产力;对外,率先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打破闭关锁国的自我循环。

三十年后,广东的GDP增长了51倍,人均GDP增长了35倍,广东的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1/8,领先第二名5000亿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但是,广东经济又带有明显的粗放增长特征,在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这增长四要素中,过于依赖前两者的投入,后两者的贡献远远不够。再加上广东对国外市场的依赖过高,这使得广东看起来像个流大汗、挣小钱的超级打工仔。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整个中国经济的写照。而朝野上下都清楚,这种高投入高污染低利润的增长模式,是难以持续的。

历史又将广东推到了前台,这次,广东扮演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探路者角色。

任务一点不比三十年前轻松,这一次,广东选择了用“双转移“来开局——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双转移的目的,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优化劳动力素质、提高人均GDP。

2008年3月,履新广东4个月的汪洋秘访东莞,考察完毕,他由衷感慨:“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500天过去了,“双转移”推进得如何?再次出任探路先锋的广东,看到前方的曙光了吗?

汪洋的东莞秘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08年3月的东莞之行,成为日后人们回忆“双转移”政策的一个节点。

2008年3月25日下午,汪洋未通知当地官员,突访东莞厚街镇。厚街是东莞工业重镇,以鞋业和家具制造业著称,这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汪洋此行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外资企业部分外移后,对当地经济造成多大影响。

汪洋先去考察了一家鞋厂和一家港资电子厂,随后又钻进在东莞的外地民工所在的出租屋——在东莞,他们被称为“新莞人”。这位53岁的省委书记看起来和蔼可亲,他还在出租屋附近的烧饼店买了一块千层饼。

当日黄昏,汪洋在当地的一个村委会座谈。知情人说,汪当时的关注重点在于当地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和产业转移的阵痛。在这个小型座谈会上,汪说,东莞要增强忧患意识,及早动手转移;而且东莞的人口压力很大,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人口压力。

汪洋谈“双转移”

●当前广东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要以改革开放初期“杀开一条血路”的气魄,努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2007年12月25日,广州,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

●“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走的是自己的路,让别人议论去吧。现在仍然是这样,走我们自己的路,科学发展的路,让别人议论去吧。

2008年11月21-22日 广东全省经济特区工作会议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就只有一个字,干!

2009年1月7日 广州 广东省委十届第四次全会

●“ 腾笼换鸟”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表明一种政策导向,但绝不代表政策全部内涵。不是要把鸟全腾出去,主要的还是政策的引导。实际上是开了个门,然后说你出来 吧,出来对你有好处,还有把米撒在那,比如说降电价。“它说我不走,不走我们也不赶它。”

2009年2月3日 广州 《珠三角规划纲要》研讨班

●“保增长与‘双转移’并不矛盾,是并行不悖、互相促进的,我们要保的增长,不是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增长,而是科学发展的增长。”

2009年5月27日 梅州 全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

●“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大家为了‘赶数据’又把落后生产力全都上起来了,就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律。如果能把精力花在调结构上、花在转型升级上,哪怕现在一时数据不好看,将来数据也一定会好看!”

2009年7月16日 广州 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五次全会

●“不仅要‘腾笼换鸟’,还要鼓励‘扩笼壮鸟’、‘筑笼引鸟’。&r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0)


回复

2009-08-17

这样有胆识的官员多几个就好了!

silichip
回复

silichip

2009-08-13

一位未能申请到这5亿补贴的市委书记跟汪洋诉苦,在现场的知情人说,汪洋回答说能不能申请不是他说了算:一个是看你们的实力,第二也是看你们汇报人的口才。 一位未能申请到这5亿补贴的市委书记跟汪洋诉苦,在现场的知情人说,汪洋回答说能不能申请不是他说了算:一个是看你们的实力,第二也是看你们汇报人的口才。 这段话重复了,建议将其删除掉

biteer
回复

biteer

2009-08-13

虽然我也很欣赏南周的职业精神... 也许是为了政治避险,南周对广东的报道总是温情脉脉,这一现象确实让不少喜欢南周的人寒心 上一次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下课的时候我在中国的媒体就看到过南周的深入点的报道,无论是好是坏总之是报道了 而这次深圳市市长许宗衡的双规南周确实是哑巴了,都不晓得还有啥希望!?这样遑论新闻媒体地方舆论的自治,一个媒体都这样漠视身边的应该关注报道的事还如何打造一个国际性传媒? 相信中国无数爱好南周的读者,绝对不会让南周消失的,任何一个有心于现代精神建设的中国人也不会允许的。[(*^__^*) ……我们能做的也只是精神上的支持,承受压力的依然是你们] 虽然至少是现在,在深入报道这方面大陆还没用哪个媒体超过了南周!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以后也不会出现南周这么有深度的媒体!国际上那些传媒大亨也正时刻注视着中国的需要... 南周真的要努力哦,这是我们所有喜欢南周的人希望看到的

回复

2009-08-13

许宗衡落马,就没见南周放个屁 水岸新人评论于2小时前 脱胎于党报并注册于广东的南周,对广东的新闻总是温情脉脉,普吹笙歌。虽然我们并未从新政500天中看到感兴趣的、实在的效果,但这不妨碍南周对汪洋和所谓新政的“吹捧”。看来,南周也有“两个凡是”:凡是对本地的人和事都要说好话,凡是被挑毛病的都是外地的人和事。

回复

2009-08-13

科学发展,不仅是广东,同样是全中国前进的必由之路

回复

2009-08-13

卸磨杀驴

回复

2009-08-13

脱胎于党报并注册于广东的南周,对广东的新闻总是温情脉脉,普吹笙歌。虽然我们并未从新政500天中看到感兴趣的、实在的效果,但这不妨碍南周对汪洋和所谓新政的“吹捧”。看来,南周也有“两个凡是”:凡是对本地的人和事都要说好话,凡是被挑毛病的都是外地的人和事。

回复

2009-08-13

比较赞赏汪洋的看法,产业升级的政策导向要具有稳定性。

回复

2009-08-13

想法是好的,可别又是雷声大雨点小,产业升级已经提了多少年了还是在不断的提,不知道我们的产业已经高到什么级别了。

回复

2009-08-13

“如果人均GDP的增长率落后于GDP的增长率,就说明你的GDP是靠大量投入劳动力得来的,附加值低,那么你的产业显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说法太粗糙了吧。分子是GDP总量,而分母是常住居民,还是包括拥有“暂住证”的二等公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如果以户口卡死常住人口量,那2%的差额目标貌似就太多猫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