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再探路·经济新政500天】广东经济新政500天
2008年3月,履新广东4个月的汪洋秘访东莞,考察完毕,他由衷感慨:“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500天过去了,“双转移”推进得如何?再次出任探路先锋的广东,看到前方的曙光了吗?
责任编辑:马克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编者按:
三十年前,以深圳等三个经济特区的建立为标志,广东扮演了改革开放探路人的角色:对内,率先突破计划经济桎梏,释放各经济要素的生产力;对外,率先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打破闭关锁国的自我循环。
三十年后,广东的GDP增长了51倍,人均GDP增长了35倍,广东的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1/8,领先第二名5000亿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但是,广东经济又带有明显的粗放增长特征,在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这增长四要素中,过于依赖前两者的投入,后两者的贡献远远不够。再加上广东对国外市场的依赖过高,这使得广东看起来像个流大汗、挣小钱的超级打工仔。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整个中国经济的写照。而朝野上下都清楚,这种高投入高污染低利润的增长模式,是难以持续的。
历史又将广东推到了前台,这次,广东扮演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探路者角色。
任务一点不比三十年前轻松,这一次,广东选择了用“双转移“来开局——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双转移的目的,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优化劳动力素质、提高人均GDP。
2008年3月,履新广东4个月的汪洋秘访东莞,考察完毕,他由衷感慨:“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500天过去了,“双转移”推进得如何?再次出任探路先锋的广东,看到前方的曙光了吗?
汪洋的东莞秘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08年3月的东莞之行,成为日后人们回忆“双转移”政策的一个节点。
2008年3月25日下午,汪洋未通知当地官员,突访东莞厚街镇。厚街是东莞工业重镇,以鞋业和家具制造业著称,这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汪洋此行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外资企业部分外移后,对当地经济造成多大影响。
汪洋先去考察了一家鞋厂和一家港资电子厂,随后又钻进在东莞的外地民工所在的出租屋——在东莞,他们被称为“新莞人”。这位53岁的省委书记看起来和蔼可亲,他还在出租屋附近的烧饼店买了一块千层饼。
当日黄昏,汪洋在当地的一个村委会座谈。知情人说,汪当时的关注重点在于当地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和产业转移的阵痛。在这个小型座谈会上,汪说,东莞要增强忧患意识,及早动手转移;而且东莞的人口压力很大,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人口压力。
汪洋谈“双转移”
●当前广东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要以改革开放初期“杀开一条血路”的气魄,努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2007年12月25日,广州,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
●“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走的是自己的路,让别人议论去吧。现在仍然是这样,走我们自己的路,科学发展的路,让别人议论去吧。
2008年11月21-22日 广东全省经济特区工作会议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就只有一个字,干!
2009年1月7日 广州 广东省委十届第四次全会
●“ 腾笼换鸟”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表明一种政策导向,但绝不代表政策全部内涵。不是要把鸟全腾出去,主要的还是政策的引导。实际上是开了个门,然后说你出来 吧,出来对你有好处,还有把米撒在那,比如说降电价。“它说我不走,不走我们也不赶它。”
2009年2月3日 广州 《珠三角规划纲要》研讨班
●“保增长与‘双转移’并不矛盾,是并行不悖、互相促进的,我们要保的增长,不是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增长,而是科学发展的增长。”
2009年5月27日 梅州 全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
●“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大家为了‘赶数据’又把落后生产力全都上起来了,就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律。如果能把精力花在调结构上、花在转型升级上,哪怕现在一时数据不好看,将来数据也一定会好看!”
2009年7月16日 广州 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五次全会
●“不仅要‘腾笼换鸟’,还要鼓励‘扩笼壮鸟’、‘筑笼引鸟’。&r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老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