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干正传

这是一部关于煤炭小镇的“纪录片”,我们试图用煤炭一样质感的影像来讲述一个小镇的前世今生。百年开采,繁华散去,剩下满目疮痍,这几乎是煤炭开发地共同的宿命。

责任编辑:梁伟驰 实习生 曾俊

这是一部关于煤炭小镇的“纪录片”,我们试图用煤炭一样质感的影像来讲述一个小镇的前世今生。百年开采,繁华散去,剩下满目疮痍,这几乎是煤炭开发地共同的宿命。我们选取阿干作为本片的主角,并不是因为它的特殊性,它只是普通煤炭城镇标本。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问题是世界性的,正如电影《阿甘正传》台词——“你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编者

时间好像凝固了。

煤炭的尘埃覆盖了所有的景物:1950年代苏式住宅楼,方方正正的砖混式。街面店铺上的“国营”招牌,写着毛泽东语录的卫生院、电影院,包着红塑料壳的热水瓶,厚铁做的烧煤块炉子,陈旧退色的港台明星海报。闲散的狗,无人的台球桌,以及无处不在的掺杂着直白、木讷目光的路人。

这就是阿干镇,离甘肃省会兰州市区直线距离15公里的一个小镇。

往昔辉煌

阿干镇在明洪武年间即开采煤炭,由此而来,制陶、冶铁、铁器加工业相继发展,商贸兴起,远近驰名。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开始机械化大规模采煤,当时探明储量为5700多万吨,43年来开采原煤4278万吨。

在镇里干了二十多年的吕生告诉记者,那时遍地都是“黑金子”,人们可随意挖掘。1985年起,阿干镇的鼎盛时期真的来临,夜晚灯火通明,一片繁荣景象。最红火时,煤窑多达500家,城乡居民多达4.3万人。那时,煤炭就是阿干镇人的理想和希望,镇上的小伙子谁不做矿工,那就是“不务正业”。

一位40岁的下岗矿工谈起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时,嘴角还挂着一丝骄傲的微笑,他说:“那时的生活不错,我们似乎每天都有肉吃,老婆孩子靠一个人的工资养活还绰绰有余……”

繁华散去

刘从德,一个土生土长的阿干人,1980年身为煤矿工人的父亲去世后,他和哥哥接了老父的班也成为煤矿工人。据他回忆,当他接班时挖出的煤质就已不如父亲时代的好了,但1980年代对于阿干镇还是好时候:“那时候比现在热闹,人多,工资不算高但物价也便宜,工人地位也高,吃穿用都有国家保证。”在家里,他正为儿子的出路犯愁,孩子不爱念书,但刘从德又是邻居羡慕的对象,因为他还有个下井挖煤的工作。煤矿破产后,不少职工下岗,即使保留了工作,工资也降了不少。

进入2000年,因煤炭资源枯竭,阿干镇靠山吃山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还。与此对应的,是扑面而来的沉闷、萧条。目前,阿干镇煤炭的储存量只有五百多万吨,每年的开采量为六十多万吨,意味着不到10年,以煤炭而致富、因煤炭而出名的阿干镇将无煤可采。如今的阿干镇,找不到住宿的地方,更没有娱乐场所,只有几个小饭馆、小商店、小摊位,维持这个小镇最基本的运转。据了解,这两年有一万多人离开阿干镇自谋生路。每到上下班时,通往兰州的面包车变得繁忙起来,车里挤的是去兰州打工的年轻人。

街上的几辆破旧出租面包车在路上颠来颠去,并不断鸣号招揽顾客。记者问路边的一位的哥一天的收入情况时,他淡漠地回答记者:“还挣什么钱呐,能把油钱弄出来就谢天谢地了。”这位的哥讲,跑面的的绝大多数都是下岗矿工,全镇的面的三四十辆,车多客少,他们一天的收入也就10元左右。

寻求崛起

专家指出阿干镇存在的问题:土质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区位条件差,位于内陆中的内陆,地理环境恶劣,远离市区;支柱产业单一,对矿业产业的依赖性很大,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几乎为零;几十年的开挖,地质灾害严重,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不多,修复工作难以进行。

有经济学家认为,阿干镇产业调整关键要加强培育有一定后发优势的产业。兰州大学蒲训教授前不久对阿干镇进行调研后表示,像阿干镇这样资源枯竭、基础设施落后型的城镇,每提供一个再就业岗位,须投资1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理想目标是用5年-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经济转型,使粮食种植基本从本地农业产业中退出去。目前他们正在抓紧总投资400万元的百合恒温保鲜库项目的建设,以扩大百合的种植面积。与此同时,10万只羊养殖工程也在实施过程中。旅游业也是阿干镇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云顶山和将军山不仅气候宜人,而且自然景色独特,而一些废弃的矿井、铁路蒸汽机、马家窑文化等人文资源也可以利用。

生活继续

2009年7月,记者再次来到阿干镇。也许是没有取暖烧煤,也许是刚下过雨,盛夏的小镇变得清爽明丽了许多,低沉的气氛有所缓和。周末的早市刚休,街上多了许多行人,一排明黄色的新住宅楼很抢眼。当地政府在建的“民意小区”将安置1056户地质沉陷区的居民。五年前记者去过的刘从德家已被拆掉,他也将住进新房,补足60平米要自付一万多元,他挺高兴,同时也为这一万多块钱发愁。让他头痛的儿子终于当上了兵,女儿独自跑到陇南去打工。

有30年工龄的刘从德每天上夜班采煤,月收入1500元钱,他说这二年阿干镇终于有点变化了,总的来说是向好的方向变,包括他的家庭。

问及以后,刘从德笑着说:煤挖完了,人总还得活吧。

(标题书法:李益伦 马进帅对本文亦有贡献)

阿干正传

阿干镇位于甘肃兰州西南山区(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煤没有了,铁轨拆了,这一段的铁路要消失了……”2007,面对曾经给他们带来财富的铁路,阿干镇人难免失落。这条于1956年建成,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岁月的兰阿铁路走完了它的历史。2009年记者到这里时,铁轨已不存在。(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矿区诊所,墙上仍有毛泽东“救死扶伤”的名句字样 2007(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矿工刘从德一家合照,表情乐观 2003(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在洗澡的矿工。黑色的煤曾是阿干镇的财富和希望 2003(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台球室总有闲散的少年 2004(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矿区拥挤的格子楼 2004(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处于休闲状态的人们 2007(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太阳光斑落在昔日热闹的阿干剧场,这里曾经为矿工放映无数电影 2005(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2009,新建的移民小区。当地政府努力多年的阿干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于2007年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困扰阿干群众多年的沉陷问题开始得到解决。阿干镇铁冶村180户500多口人,已经安置了一部分,近一两年,所有人都要搬迁移民。(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2009 工人在拆矿区旧建筑。经过长期的过度开采,阿干地区出现地质沉陷,形成危房。(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阿干镇移民工程效果图和远景规划图(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网络编辑:莫希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5)


回复

2013-04-04

阿干镇的真实写照基本反映当地的生活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感谢作者对阿干镇的观心。

回复

2010-05-19

这是哥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不是作为矿工,而是教师。在八十年代,这里曾经繁华一时,窄窄的马路,上上下下的人流挤满马路,而今,萧条冷落,走上十几分钟,你也有可能遇不到一个人迎面走来....

回复

2009-08-19

这种发展模式要该了,要不能喝西北风去呀!

回复

2009-08-17

我们掏空了仓库 吃完了祖辈节约下来的财富 也挥霍完了子孙的命根

回复

2009-08-17

总书记总是讲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所谓民生,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从责任角度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 老百姓关心的五大民生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 “稳定是民生之盾”,

回复

2009-08-16

国家政府要拿出实际可行的做法来! 集体迁移怎么样?

回复

2009-08-16

作为一个山西人,我很理解这种依靠能源资源坐吃山空地区的悲哀和无奈,历史上不加节制和无计划的乱开乱采,造成资源科学开采进行的困难,加上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或者主观上的纵容,导致了这些年家乡地区煤矿事件不停地发生并且引起全国性轰动,省委领导走了一批又一批,到底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在山西,贫富差距在任何一个小地区都能明显的看出来,有一人下窑全家等吃的艰难,也有别墅多栋子女出国的潇洒,富有建立在血肉之躯的生命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穷人的眼泪和离别上。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人病得要死的时候,带有艾滋病毒的血能救他的命,到底是输还是不输呢,山西就像是义无反顾的输了艾滋病毒鲜血的病人,一时的经济发展救了一时的穷,却让直灌鼻孔的空中浮尘、许多地区的地底塌陷、接连不断的人为灾祸和自然灾害成为生长在这片土地之上难以治愈的并发症。 尽管这样,我还是要抱着乐观的信念,还是要相信我的家乡会在艰难而复杂的发展道路上找到一条适合生存的道路,也许只是美好的愿望,但是,因为我爱这里,所以我相信!!

回复

2009-08-16

以小见大吧!

回复

2009-08-15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穷,什么是真正的富~

回复

2009-08-14

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定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政府除了关注当地环境的改善,更要关心民生!!

回复

2009-08-14

煤没了,我们可以依靠其他资源,如果资源没来,我们依靠什么,这是我们应该跟深层次考虑的问题! 阿干只是我们未来一个缩影了。

回复

2009-08-14

我们的小镇也是,去年刚过完50年生日,今年正在为后备资源发愁.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也许这就是工业文明留给我们的"财富"

回复

2009-08-13

旧镇地就不要改建了,打造成旅游地好啦,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回复

2009-08-13

父债子还。阿甘镇真是环境代际公平的鲜活例子。

回复

2009-08-13

以后的山西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