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四川很有希望
看历史需要一个历史的焦距,不能离得太近,人与人之间的焦距就是一两米,像我们这样谈话,我看你的表情很清楚;人和房子之间的焦距就是100米,如果是1米的话,我看不到我的博物馆,只会看到一面墙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朱怡 朱晓佳
看历史需要一个历史的焦距,不能离得太近,人与人之间的焦距就是一两米,像我们这样谈话,我看你的表情很清楚;人和房子之间的焦距就是100米,如果是1米的话,我看不到我的博物馆,只会看到一面墙
——樊建川
7月末的一个下午,建川地震博物馆里,观众络绎不绝。进入展览的一条通道,用透明玻璃板铺成,玻璃之下,凌乱摆放着从汶川、北川、青川、都江堰等地收集来的震区实物,带着厚厚的泥浆和尘土。几位游客在玻璃通道前踌躇着不敢踏上去,博物馆的导游不无骄傲地开道:“走上来没事的,5月12日开馆那天这里走过了10万人呢。”
建川博物馆聚落在汶川地震发生一个月之后,就推出了名为《震撼日记——5·12-6·12》的地震临时展览;今年“5·12”周年纪念时,建川地震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免费开放。
馆内陈列仍以《震撼日记》为主体,增加了“学校救援与重建”和“子弟兵、民众救援”等专题,陈列出5万多件地震实物。实物展览之外,地震美术馆也已在展示,地震科普馆的陈列还没完成。樊建川并不认为这个速度太急太快。展览前言里醒目地记下汶川地震之前七十多年里,四川的三次7级以上大地震:1933年叠溪、1955年康定、1976年松潘。“地震永远都会再来,”樊建川说,“我就是要拿出这个速度,有教训就马上吸取教训,该铭记的马上要铭记。”
温家宝现场指挥救灾用过的手提喇叭、矿泉水、湿纸巾和地图;邱光华机组失事直升机的部分残骸和飞行日记;背妻人吴加芳的摩托车;“可乐男孩”薛枭签名的可乐罐;“范跑跑”的眼镜和地震发生时他正讲课用的一本没有封面的《红楼梦》……这些震时新闻人物相关的物品吸引了最多的观众目光。
每件地震实物背后,都有各自令人动容的故事。银厂沟居住区,一位防疫人员的日记记录了他们执行消毒作业时遇到的一具小小尸体:“那是一个一岁零八个月的女孩遗体。她身上没有任何伤痕,我们分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