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友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李小林把中美关系比喻成夫妻,1989年之前是新婚夫妇,有很多话不敢说,或者得变着法子说;1989年之后蜜月期过了,能坦诚地把问题拿到桌面上来沟通
责任编辑:袁 蕾 实习生 朱晓佳 朱 怡
怎么来形容中美关系呢?就像我早上起床,有人按门铃,是报童来送报纸,我太太在厨房里准备咖啡,这时候电话响了,夫人说接电话,我一接,是李肇星部长打来的。一个外交部长,在这样一个平静的早上,把电话打到我家里来,探讨中美问题,这就是我们中美关系的现状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
“挑选照片的原则就是‘友好’、‘合作’。有些问题我们是跳跃过去的,因为不符合友好的主线。”
7月20日,“30年后再回首——中美建交30周年图片展”香港站开幕前,在香港中环的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二楼会议室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以下简称为友协)副会长李小林沙哑着嗓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比约定时间晚来了二十多分钟,因为“跟董建华的午饭吃得久了些”。
图片展由友协主办,中国外交部驻港公署、中美交流基金会参与其中——得以在香港展出,前任特首董建华帮了很大的忙。之后的开幕式上,董建华也应邀出席,他不光成为媒体的聚焦点,也成为在场女性争相合影的重点对象。
李小林是友协副会长,而她的另一个身份——前任国家主席李先念的小女儿,更引人好奇。她在友协工作至今已将近35年,“看着中美关系的风风雨雨怎么走过来的”。
除了图片展,友协给中美建交30年献礼的还有10集纪录片《握手——改变世界的日子》,纪录片由李小林担任总顾问,与图片展的名人效应不同,纪录片是从普通人命运变化来反映中美建交的影响。之后将在广东卫视和北美凤凰卫视播出,李小林还在第二集《二月春风》里出镜,讲述自己的民间外交经历。
1972—1979:是Lady First,居然不是Leader First
1975年,按照父亲李先念的愿望,从武汉大学外语系毕业后,李小林进到友协工作,从事民间外交。
虽然学的是英语,但由于正处于“文革”,实际只读了一年零两个月。“英文水平可想而知。”李小林笑着自嘲。刚进去,她是友协里级别最小的翻译,只能带着美国朋友旅游。她的传统项目是翻译故宫,直到现在,她对故宫的英文介绍还能倒背如流。
那时中美还没正式建交,尼克松访华后,1973年2月,中美双方决定在对方首都互设联络处,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就是第二任联络处主任——在“中美建交30周年图片展”里,友协放了一张老布什当年穿着西服,推着自行车,与夫人芭芭拉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的合影。
友协是当时中国惟一能够接待美国客人的民间组织,每年大概要接待12到15批美国客人来访,每批20多人。
客人都是美中人民友好协会的会员,也都是美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