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眼中的中国

对于那些用“中国问题”大做文章的美国政客,北京街头带着红袖章的大妈们也会这样告诉你:哦,那不过是美国选举政治的需要,看看克林顿和小布什吧,上台前后对中国的态度相距是多么遥远。

责任编辑:邓科 郭力

1974年,时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的老布什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就意识到了中国的复杂性。他在给子女,也包括后来成为总统的小布什的信中说:“这是一块充满矛盾的土地。社会封闭,没有不同意见,没有真正的自由;但另一方面,他们已经从‘路有冻死骨’的旧时代进步了很多。”那时“文革”尚未结束,满街的行人都穿着或深或浅的蓝色中山装,骑着自行车来往穿梭。

去年,前一任美国总统、老布什的儿子小布什坐在“鸟巢”里,手里晃着小旗,与各国政要们一起观看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会场之外,“中国人的老朋友”老布什还兴奋地跑去秀水街,为中国的民族工艺捧场。

但对于国际政治的真实逻辑而言,那又只算是表面功夫。自“中国威胁论”在美国诞生,各任总统就一直在为中国的崛起而操心。他们认为,中国实力的上升一定会打破亚太地区的军事平衡。而中国海军的战略转型,也会使美国的利益受损。

在西方国家眼中,和政体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打交道,总有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感觉。中美建交已经30年了,却还需要继续“增加互信”。

不过,中国人是越来越有自信了。对于那些用“中国问题”大做文章的美国政客,北京街头带着红袖章的大妈们也会这样告诉你:哦,那不过是美国选举政治的需要,看看克林顿和小布什吧,上台前后对中国的态度相距是多么遥远。

直到今天,在选前的政见辩论会上,白宫的总统候选人还常常被问到:你如何看待中国? 

尼克松:“我们不能让中国永远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

尼克松在北京郊区 本报资料图

老布什不是最早发现中国价值的人。1967年,尼克松就撰文说:“就长期观点而言,我们根本不能让中国永远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独自孕育幻想、坚持仇恨和威胁邻邦。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不可能听任十亿人口愤怒地在孤立状态下生活。”

1971年,当尼克松的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时,他就敏锐的感觉到,“他们(中国领导人)和尼克松一样,认为传统的议程是次要的,最要紧的是找出是否有可能在一致的利益上合作。”

那时,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是,阻止苏联的扩张主义战略。尼克松希望以三角外交遏制苏联。他的外交政策,总是试图以美国国家利益的观念来领航,尽管在当时,这一观点还常被美国传统的理想主义者所厌恶。

1972年,尼克松访华,此行被称为“破冰之旅”。在他眼中,周恩来是一位将国家利益置于意识形态之上的现实主义者。

两年后,他就因&l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