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改的N种理由

编者考虑到处于特定年龄段的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也会对文章进行删节处理,以免文字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

责任编辑:朱红军

教材编写者根据教育大纲对编入语文教材的文章进行改动,这是教材编写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教材编写组的职业要求。考察1993年秋季始在全国推广使用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初中1至6册所有172篇课文中,其中的57篇进行了改动。

需要指出的是,被改动课文都以注释的形式在课本下方做出标识。对改动情况一般以“有改动”、“略有改动”、“有改编”、“有删改”、“有删节”、“略有删节”以及&ldquo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


回复

2009-08-13

教育独立,这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必然的出路

回复

2009-06-28

其实我们需要改的是“教材崇拜”。 在教材上折腾是很愚蠢的,教材无非是一个入手的拐杖。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个“教材崇拜”的毛病,这种崇拜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官僚权力的崇拜。我们的教育要改的首先是官本位,要让教育规律从官场规律下解放出来。一旦教育规律独立了,什么教材都是好的。教材其实没那么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