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今日高校的“大长今”

一旦中国真有这么多的“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则天下莘莘学子何愁不能早日成才,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何愁不能梦想成真呢?

  《大长今》是去年深深地感动过我国广大电视观众的韩剧。我在这里借用“大长今”三字,来概括我国高校今日的三种现象,或曰三种热症:一曰“大”。求“大”是今日中国高校的最大特色,因而需要多说几句。首先是规模大。自合校、扩招成势以来,大学越办越大,且不说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校区范围几乎可以穿越所在城市的超级大学,即使是一些刚刚由师专改为师院或学院的高校,其校区面积动辄也有数千亩、学生数万人。今日不少大学如果光从占地面积和招生人数而言,确实已是名副其实的“大学”了。为求大,不少高校的校名也纷纷往“大”处靠。专科要改学院,学院要改大学,而且还要千方百计显示出是“面向全国”的大学。现在有不少大学,光看校名你无论如何想象不出究竟在哪个城市,如“西华师范大学”、“北华大学”。
  说来惭愧,本人执教的北京师范大学,校本部所在地北太平庄校区占地面积仅区区800亩,本科生只有8300余人,加上8800余名研究生、1500余名长期留学生,全校学生一网打尽也不到2万,而且北师大至今还是“孤家寡人”,从来没有想过要与其他学校合并。至于校名,也长期未改。据说曾有人动议改为 “中央师范大学”、“中国师范大学”或“京师大学”,但校方坚持认为北师大是百年老校,校名就是品牌,因而顽固坚持,决不改名。但北师大虽不大,其综合实力却排在全国高校的前十位,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早已超过1∶1。看来,大学之大,不在于其占地面积与学生数量,而在于实力。
  二曰“长”,即校史长。常见《光明日报》有各地高校的校庆公告、通知之类的广告(有的还分第一号、第二号),其校史超过100年者经常跳入眼球,有的地方院校追根溯源,校史长得使人咋舌。校史长,自然标明资格老。但愚钝如我者,不免心有疑惑:“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机构的京师大学堂(北大、北师大之前身)是1898年变法维新时决定设立的,为变法失败后仅存的硕果。”(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第13页)“1898年戊戌变法时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1902年京师大学堂正式附设师范馆,此即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史百科》第467页)。如此说来,现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的历史最早不会超过北大、北师大。但我所见的一些高校校庆介绍文章中,其校史已远比北大、北师大要早。当然这些学校都有斩钉截铁的历史根据,再仔细一看,有的是将晚清时期的书院也作为其“创世纪”的。由此推算,中国校史最长的大学应是长沙的湖南大学,因为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的岳麓书院,据称就是今日湖南大学的前身,而且至今岳麓书院就在湖南大学的校区范围。不知湖南大学是否已将校史上溯至公元976年?
  三曰“今”,今即现代化,与世界接轨,这当然是好事。《光明日报》经常有介绍各地高校的专版文章,但凡述及定位与发展目标时,几乎所有高校都是“世界知名”、“全国一流”、“国内领先”、“综合性”、“高水平”、“研究型”。这表明了创建现代型大学的理念和愿景。但愿所有这些规划、愿景都能成为现实。一旦中国真有这么多的“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则天下莘莘学子何愁不能早日成才,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何愁不能梦想成真呢?
  “大长今”,真是今日中国高校的一道亮丽风景吗?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