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空气”
爱斯凯公司游走于东西方之间,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购买“碳减排指标”,然后分配给股东们,再把多余的指标抛向市场,从中赚取差价。
背景资料链接:
《京都议定书》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 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在过去的一年里,英国商人黎兴频繁穿行中国,为其所属公司———英国爱斯凯(ICECAP)公司经营“空气生意”。
2005年实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即《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每分解一吨标准二氧化碳,就可多排放一吨相应气体,即获得一吨排放权。
发达国家高能耗企业,比如电力公司,为了使公司的正常运转,必须向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的减排指标,以获得排放权。这种“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目的是为控制日益增长的温室气体给全球带来的气候变化。
而2003年才成立的爱斯凯公司的几大股东正是意大利、希腊、日本等国的电力巨头,爱斯凯公司游走于东西方之间,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购买“碳减排指标”,然后分配给股东们,再把多余的指标抛向市场,从中赚取差价。
2006年一年,爱斯凯公司已在中国采购了至少1500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目前,在英国有20多家像爱斯凯这样的“碳投资组合”公司,这类公司“在全球超过100家”,黎兴估计。
在10天前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表示,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9摄氏度到4.6摄氏度。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又高度吸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将承受气候变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世界经济论坛等机构在日内瓦发布的“2007年全球风险”报告称,气候变化将成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由全球变暖造成的自然灾害在今后数年内可能会导致某些地区人口大规模迁移、能源短缺以及经济和政治动荡。
由于在发达国家治理二氧化碳排放项目的成本,要比发展中国家高出5倍至20倍,所以发达国家更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技术,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中国是全球温室气体第二大排放国。而中国在2012年前勿需履行减排义务,有减排任务的国家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来帮助中国减排温室气体而获得排放权。
近年来,中国被许多国家看作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的全部排放指标的41%。
“但这种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可能永远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中心潘家华说,“一般企业都是按50年的规模投资的,但我们不可能50年内不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规定,所以现在就要有所准备。”
潘家华甚至担心,一些发达国家会把碳密集产品和高能耗项目向中国转移。未来数年,日本的一些钢铁产业就可能转向中国。而这些投资规模很大的项目,50年内不可能搬走。“这些产业大规模转移进来,我们在第一个、第二个承诺期可以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但第三个承诺期到来时,我们却可能被投资套牢,如果把这些产业再转移出去,对就业、再就业和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冲击。”潘家华说。
2007年2月3日,爱斯凯公司与贵州中水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中水公司二氧化碳减排指标200万吨。
两天后,爱斯凯公司转战广州,与亚州最大的垃圾处理中心之一的广州兴丰垃圾厂合作,用5000万美元买到5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权。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碳减排指标可以大致这样计算:比如贵州中水公司签约的8家水电站,如果要完成200万吨二氧化碳的减排量,以一吨煤燃烧后约产生 1.5吨-1.8吨二氧化碳,而一吨煤大约发3000度电推算,中水公司至少要完成水力发电360亿度才能拿到2000万美元,如果没有完成,就要受罚。
同样,广州兴丰垃圾厂每天燃烧垃圾时,向空气中排放约2000立方米的甲烷气体,而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签约后,兴丰垃圾厂利用爱斯凯提供的资金购买发电设备,用甲烷发电,最后通过发多少度电来计算它在空气中到底减排多少甲烷,然后折算成二氧化碳,这个结果就是减排指标。
据相关资料显示,2005年欧盟内部二氧化碳减排额度的交易额已超过53亿欧元。由于不断压缩排放额度,导致交易价格不断上涨,以2005年平均交易价格每吨12.5美元计算,预计2008年将达到每吨17美元至19美元左右,有的地方价格甚至攀升至38美元。
对于爱斯凯公司付出的每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10美元来说,这的确是一笔利润丰厚的生意。目前,许多国家纷纷开展排放权转售业务。就连欧洲一些银行也在积极购买排放权,瑞士信贷、英国汇丰银行都通过投资或者直接购买的方式参与排放权交易。
“现在几乎每天都有CDM项目提交上来。”国家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说。但在中国目前的碳交易中还存在一定问题。“现在是买的不知道谁要卖,卖的不知道谁要买”。吕学都认为温室气体交易市场最大障碍是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公平,同时中国很多地区因缺少国际交易操作规范知识而得不到联合国相关部门认可。
2005年进入中国时,中国仅有5个碳减排项目。现今中国政府批准功能CDM项目达到了300个,其中只有37个通过了国际CDM执行理事会认可。“我们做的是期货生意,利润虽高但也承担着风险。”黎兴说。
广州兴丰项目由于还未获得联合国相关部门的最后认证,所以兴丰垃圾厂厂长、广州生活废弃物管理中心副主任肖文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如果这个项目没有获得联合国的批准,产生生意的碳减排指标也不会得到国际承认。
交易的另一方却要乐观得多。“这个项目问题不大,因为垃圾发电项目在国际上是比较成熟的项目。”黎兴说。
而近日记者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获悉,联合国正与中国联合筹建“北京二氧化碳交易所”,如果顺利,今年就能成立。这除了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将拥有其首家碳交易所,中国还会与在欧洲和美国成立的私营碳交易所形成竞争,有助于进一步开放利润丰厚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