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光解密央视

换播音员都是小事,有时候和政治联系起来却会引人联想。当时耀邦同志被免去总书记职务,我们讨论谁来播比较好,觉得男播音员播比较好。播音员张宏民不值班,但他在台里,就让他播。

他见证了电视新闻改革,《焦点访谈》《实话实说》在他任上开播;他开创了央视广告时代:从1991年不足2.7亿到1997年的45亿 ;他设置了台聘制度,白岩松、水均益得以“非正式”入职;他主持拍摄了一系列电视剧、文献片:《三国演义》《毛泽东》《邓小平》……

5月16日上午,担任中央电视台台长10年的赵化勇谢任,国家电视台的权杖传递到了焦利手中。这天召开的中央台处级以上干部会议上,多数人对这个消息反应平静。会场之外的央视大楼里,CCTV这部庞大机器运转如常。

10年前的1999年,赵化勇的前任杨伟光从台长任上退下来时却着实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动。

直到现在,央视的老员工仍然怀念那10年——1991年到1999年,中央电视台最辉煌的岁月。彼时CCTV是中国最具公信力的媒体之一,《焦点访谈》被时任总理朱镕基誉为“群众喉舌、政府镜鉴”,《综艺大观》是亿万观众周末的保留节目,《三国演义》、《水浒传》、《北京人在纽约》等本土电视剧掀起惊人的收视狂潮。

轰轰烈烈的年代过去了。去年中央台50年台庆,很多央视人翻看着台庆画册,目光停留最多的,还是那10年间的风光。

3月23日,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2008年中国电视主持人公众形象调查评比中名列第一,杨伟光为他颁奖,白岩松说:“我和在座的很多主持人都是杨台的作品。我很高兴由杨台来给我颁奖。谢谢您。”

现在仍活跃在央视荧屏上的一大批名播音员、名主持人,以及幕后的众多制片人、导演,都是在杨伟光时代“出道”的。若不是当年杨伟光“发明”了全新的用人制度,打破事业单位的“编制”壁垒,他们也许就不能迈进央视大门,或者得不到重用。

当年倪萍34岁破格晋升高级职称,不少人反对,认为提得太快。杨伟光说了一句话:“倪萍担当的是和赵忠祥一样的工作,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已经承担起这个工作,而且是没有人能取代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个名额给她?”

即便现在已离开央视,谈到老领导,倪萍还是说:“我得谢谢他,我希望杨台健康快乐。”

采访中,杨伟光的知名“老部下”们,如崔永元、时间(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著名制片人)、李挺(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子扬(第一位由招标产生的春晚导演)、徐俐(《中国新闻》首席主播),对他说得最多的就是“用人不拘一格”、“任人惟贤”。白岩松说:“我觉得杨台是个能把握方向的人。”

那10年的主角杨伟光,不愿评判央视如今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年逾古稀的他还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拍电视剧。做台长时拍了很多,仍嫌不过瘾,退休后他创办“天地人传媒公司”,继续造梦。“天地人”最有名的作品是曾经在各地卫视循环播放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泡上一杯绿茶,关掉灯、拉上窗帘,坐在大液晶电视前审看成片,是他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他的着装随意朴素,随身带一把梳子,闲下来就梳几下头发,时刻维持着一丝不苟的面貌。

作为一位副部级老干部,他不打官腔、不摆官谱、没有官架子。约访他的过程中,他都是亲自给记者打电话,事无巨细地商定采访时间、地点、谈话方式。走进他的办公室,他起身相迎;临走他送到门口,握手言谢。采访过程中,如果累了,这个很有童心的可爱老头会起身去逗一逗鱼缸里的金鱼。

他现在的办公室在京西的一幢普通大楼里,离央视约有10分钟车程。办公室的3面墙上挂着书法作品,东边挂着“紫气东来”,很迎合风水;北边挂着“精品至上”,是他的座右铭;西边的颇有意味:“欲展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说“穷”字实在不好,换作了“展”。又说,自己其实要感谢当年的“穷”:大学毕业那年,全班28个人,他是留京工作的7人之一,“直接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年最好的新闻单位之一”,“很大程度是由于我的出身好,是贫农”。他笑着补充,“当然我成绩也比较好。”

他最津津乐道的,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到中央电视台的往事。当时,电台的境况好过电视台,时任广电部副部长郝平南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他着实吃了一惊。第二天,他就去堵时任广电部长艾知生的门,希望不要调去央视。部长斩钉截铁:党组已经决定了,不会更改。于是他“空降”央视。有人不服,问他:“你会扛摄像机吗,会拍电视吗?”杨伟光说:“我不是来扛摄像机的,是来管扛摄像机的人的。”

现在他“管”不了那么多人了,不过在走道上,所有见到他的人仍尊称他为“杨台”。杨伟光很喜欢这个称呼。他说,在担任过的一系列职务中,他对中央电视台台长感情最深,“杨台”二字,是他一生最为荣耀的概括。

2009年5月22日,拍摄于北京 图/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

耀邦同志被免去总书记职务时,播音员张宏民不值班,但他在台里,就让他播。他衣领脏,临时把别人的中山装给他穿上。耀邦同志曾提倡穿西装,人们就说以后要保守了,特别是外国记者,说今后开放的程度要受影响,服装都变了

美国新闻上《新闻联播》头条

人物周刊:您刚到央视分管新闻的时候,破天荒地把美国的新闻用作《新闻联播》头条,这在当年很轰动。

杨伟光:当时是“挑战者”号升空时爆炸,按常规国内新闻才可以做头条,但这条新闻确实很重大,我说这是全世界报纸、广播、电视的头条,我们放后面行吗?所以我就拍了板,看看反应怎么样。这是有风险的,确实有些提心吊胆。但播出后新闻界反映特别好,说这是央视新闻改革一个典型的例子。

人物周刊:这个节目被外界看作中国政治的晴雨表,换个主播都会掀起舆论风波。

杨伟光:其实,换播音员都是小事,有时候和政治联系起来却会引人联想。当时耀邦同志被免去总书记职务,我们讨论谁来播比较好,觉得男播音员播比较好。播音员张宏民不值班,但他在台里,就让他播。他没有准备,衣服领子脏,临时把别人的中山装给他穿上了。耀邦同志曾提倡穿西装,人们就说以后要保守了,特别是外国记者,说今后开放的程度要受影响,服装都变了。实际上是很偶然的因素,没有任何的政治考虑。本来播音员更新是正常的,因为长时间没有动了,一动就像政治问题,引起很多议论。

播音员里,《新闻联播》的李瑞英、邢质斌、罗京、李修平都不错。我对《新闻联播》不太满意的就是亲切度不够。原来我和他们说不要居高临下,不要感觉在教育别人,要对观众有一种尊重感,有为观众服务的心态。当时个别传统播音员不同意我的意见,说,“那不行,《新闻联播》就是要字正腔圆。”

这么多年来形成了一种风格,一下子改有难度。其实政治方面的新闻是比较严谨,有的就应该活泼一些,可以根据内容来调整。总的来说,我们的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1)


回复

2009-12-31

毕竟,总而言之,央视还是未被大家普遍的好评,所以要反省,要革新

回复

2009-12-31

【主要是政治上把握得不够好的。举个例子,克拉玛依大火后《焦点访谈》做了一期节目,非常感人。但播出去后对克拉玛依地方的形势会产生什么影响?记者说当地的领导希望播这个节目。我问他,你这个节目是起火上浇油的作用,还是起灭火的作用?当时孩子死了,干部全出来了。如果放到现在,网上一炒,就不得了了。我让他们先压一下,那个记者含着眼泪拿着节目带子出去了。3天之后中宣部就发出了通知,要各个媒体都不要再炒克拉玛依的事了。】 那么多孩子的生命,现在却被当作政治正确来津津乐道,这个就是韩寒所说的“世界有两种逻辑,一个是逻辑,另一个是中国逻辑。” 百姓生命轻如鸿毛,官员生命重如鸟巢!

回复

2009-12-31

克拉玛依

回复

2009-06-08

朱熔基要求央视成为群众的喉舌,因此有了辉煌十年。后来央视又走了回头路,成了宣传部门的工具。造成现在这种局面。

回复

2009-06-08

这几年的新闻联播,老百姓很有意见。官本位,缺乏新闻性,浪费了黄金时段30分。

回复

2009-06-08

果然是一切为了稳腚,一切为了河蟹啊!

回复

2009-06-07

干嘛要起名叫智窗呢,换一个吧,多难听啊,央视大楼叫痔疮的话,北京不就成菊花了吗

回复

2009-06-07

他们告诉我过去有一台晚会,想让王菲把歌词改了,王菲不改,然后还不唱了,这次就要惩罚她。

回复

2009-06-07

一个退休老头,在南方周末讲述他的丰功伟绩。政治高度正确。

yifan0474
回复

yifan0474

2009-06-07

我是打酱油的哈,,不好意思,,不看央视,,不用解密了哈。。

回复

2009-06-07

感觉像宣传部长

回复

2009-06-07

为什么他老人家可以堂堂正正的看凤凰卫视,而我们普通老百姓却看不到?重庆有线电视网不转播,因为上级不允许落地,好象说这个是境外节目.这个"境"是什么"境"啊?匪夷所思!也不见得说人家凤凰的节目质量在政治上有什么问题啊.

回复

2009-06-06

BBC呢,只租了50平方米。看了我们的演播室后,自己撤到别的地方去了。 ----------- BBC拿不出装修钱吗,也许噢。

回复

2009-06-06

“比如春晚,全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只要请他就会来,你不请他都愿意来。”言语之间不难听出央视的霸道和唯我独尊。还尊重观众呢,说白了就是国家一宣传部门而已。

回复

2009-06-06

中央电视台就算是掌握再多资源,节目做出来也还是不如凤凰。

回复

2009-06-06

做一个官方媒体的一把手很难 尤其是万众瞩目的央视 要对得起百姓的期待 要对得起领导厚爱 央视是需要改革的 91-99 01-09都已经过去了 央视的变化观众都看在眼里 有好有坏 期待11-19吧!

回复

2009-06-06

杨台也太道貌岸然了,我曾在省台相当于新闻联播的部门工作过,就是一官场,都是一级为一级领导服务,记者要想当的滋润必须没大脑,用官话说就是必须有政治意识,用杨台的话说,就是必须站在台长的高度考虑问题,考虑到最后就是一鹩哥。杨台是领头的那个。

回复

2009-06-06

看来老杨也不太相信CCAV,跑到南周来“解密”!

回复

2009-06-05

央视需要有魄力的领导啊! 看看现在的央视的情况,实在是心酸。 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能摆正自己对央视的期待,一方面要求他们不要一板一眼的,一方面又对他们出现的并不影响大碍的细节横加指责! 做电视,难;做央视,更难!

回复

2009-06-05

一开始的时候没看见题目,看了第一段,以为要将赵化勇呢,看来看去怎么都将杨啊,后来一看题目才知道,呵呵,有点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