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担忧人文学科在科技面前的溃败”
“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都能感到互联网对城市空间的冲击。”科幻作家、城市规划师顾适说,“城市空间的活力在降低,许多活动可以通过线上解决。而接下来,我们要应对更严重的一轮取代——虚拟对现实的取代,和非人对人的取代。当这个威胁性太大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将想象力放在当下,只有通过科幻的方法才能打开我们现在所处的当下”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从2024年年底到2025年1月,中国科技公司DeepSeek发布的AI模型DeepSeek-V3、DeepSeek-R1横空出世,并随着在美国应用商店的上市而引发全球关注。一时间,兴奋、焦虑或紧张的情绪弥漫大众话语场,“革新”“发展”“取代”的字样在互联网屡屡出现。有人用DeepSeek出色的中文生成能力写小说、写诗、写公文,有人让它预测AI会淘汰哪些职业……ChatGPT在两年前掀起的震惊和狂喜再度浮现,并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持续激荡着科技讨论的水花。在此之前,算法、大数据、数字化平台带来的浪潮已深入日常生活,参与塑造着个人的行为、观念或情感。技术带来的飓风,将现实推向了一个新的世界。
在2024年下半年出版的小说集《2181序曲》的后记里,科幻作家、城市规划师顾适记录了她2023年参加的一次关于多极地缘政治和行星级计算研讨会。在小组讨论中,她提到几年前在法国学习城市规划时,问当地官员新增的地铁闸门是否会被用来收集居民的通勤数据,当地官员的回复是:不会,这是违法的。而研讨会的发言人、科技哲学学者本杰明·布拉顿回应道:“从你提及的欧洲案例来看,如果数据无法收集,这个事实就不存在,说明这些数据承载的行为对新的文明毫无价值——这些内容无法被带入新的时代。”
沿着这个逻辑,顾适推演道——“如果现实无法被数据化,那么现实在新的文明面前就失去了意义。”现实是否已经坍缩为虚拟世界的一个选项?
2017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世界科幻大会,顾适(中)和刘宇昆(右)、日本作家藤井太洋合影
人文学科的回应显得孱弱。“我比较担忧的是目前人文学科在科技面前的溃败,”顾适说,“我狭小的视野里仿佛只看见几个科幻小说作家,在晃着自己手里的小旗子对大家小心翼翼地说:要是再不做点什么的话,世界可能会变成这样子哦,你们要不要再想想。”而在更大的视野里,哈佛大学大规模取消文科专业和课程,欧美文科院系资金紧缩、财政赤字甚至关闭,似乎在昭示着全球人文学科寒冬的到来。
在顾适入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的小说《<2181序曲>再版导言》(收录于小说集《2181序曲》中)里,她以自嘲口吻写下这样的情节:深空探索飞船即将进行长达900年的航行,科学家们困惑于如何防止飞船上的人类发生战争。故事中,一位专家提出:“或许只有科幻作家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人文学科究竟要如何回应当下快速发展的科技?当未来以不可阻挡的方式成为现实,是否只有经由科幻、经由对未来的思考和想象,才能重新打开当下?
当现实成为虚拟世界的一个频道
南方人物周刊:在《2181序曲》的后记中,你提到了2023年年初在北京大学参加的关于“数据主权”的研讨会,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让你印象最深刻的观点是什么?
顾适:那次研讨会是博古睿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哲学系一起合办的活动,主题是“半球堆栈:关于多极地缘政治和行星级计算”,活动邀请了很多国外的学者和一线的青年研究者,比如硅谷人工智能企业的员工。第一天先听了主题演讲,包括主讲者本杰明对半球堆栈的说明,下午大家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讨论四个议题,包括“大模型”“芯片战争” “天体政治学”和“数据主权”。第二天比较有意思,我们到现场学习如何使用一些当时很新的人工智能,比如Midjourney,怎么用它生成图片。我在那里知道了怎么去引导人工智能帮助自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