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放水节,川西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

都江堰放水节最初是水利工程的技术节点,后演变为祭祀仪式。可以说,这一节日既是对战国水利智慧的致敬,也是川西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只有活的文明习俗,才能真正传承下去,而不是变成“遗产”。

责任编辑:辛省志

当黄帝陵的晨钟惊落秦岭的霜花,岷江的涛声正漫过都江堰的鱼嘴。清明,这个被春风浸透的节气,在巴蜀大地上流淌出另一重文明注脚——青城山麓的云雾尚未散尽,玉垒关下的杩槎已蓄满两千年的张力。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当人们携家带口,踏青访友、祭拜祖先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清明这一天,天府之国的都江堰放水节(又称“开水节”),已经持续了2300年。这是中国唯一以水利工程为核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56年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期。

成都平原的春,是从斧刃劈开竹索的脆响中醒来的。每年清明时节都江堰盛大的放水节,早已成为虔诚的感恩大典,一次迎水的万民狂欢。放水仪式上,主祭官身穿公服,行二跪六叩礼。礼毕后宣读祭文:

“唯神是德,兴利除患。作堋穿江,舟行清晏。灌溉三郡,沃野千里。膏腴绵洛,至今称美。盐井浚开,蜀用以饶。石人镇立,蜀害以消。报崇功德,国朝褒封。兹值春灌,理宜肃恭。尚飨。”

“咚、咚、咚”三声礼炮荡开岷江的晨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放水仪式进入高潮。几个身强力壮的堰工如古蜀先民附体,腾跃上内江拦河杩槎,利斧起落间,盘桓一冬的竹索寸寸崩裂,拦河杩槎解体了,碧绿的江水犹如脱缰野马,蛰伏的碧波化作银龙破阵,沿着李冰凿刻的经纬奔涌,从决口处涌入内江,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

这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