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背后
科学家在小鼠救助同伴的过程中观察到了某种神经机制的作用。
责任编辑:朱力远
2025年3月17日,浙江杭州一位姓朱的女士在家中照顾孩子时,突然感到身体不适,随即晕倒。宝宝只有15个月大,发现妈妈没有反应后,立即采取行动。他先是试图拉起妈妈,未能成功后开始哭泣,并爬出围栏找到爷爷,爷爷又叫来奶奶。随后爷爷拨打120急救电话,将朱女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目前朱女士已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婴儿在与母亲的互动中学习成长。视觉中国|图
人溺,援之以手。对人来说,救同伴好像是天生的行为,也是一种行善和仁义。孟子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这表明,人性与兽性之别在于,人性有仁义之质,即价值自觉,有知善和行善的能力,而禽兽没有。这似乎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异。
但是,如果把救同伴当作行善和仁义的一种表现,就会发现,动物也有这样的“仁义”,由此可以看出,人与动物的差异似乎也并不大。
过去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大象、黑猩猩,还是海豚,都有救同伴的意识和行为。2023年,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在非洲马哈尔山国家公园内观察一群野生黑猩猩,其中一只黑猩猩意外从树上跌落地上昏厥过去,其他的黑猩猩见状,纷纷上前观察、抚摸、舔舐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130****9908
想说明啥?小孩有这个能力,不代表成年人有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