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柳辟邪、踏青采阳,清明注入了道教的哲学内核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虽未直接缔造清明,却为其注入了“天人感应”“阴阳调和”的精神内核,使这一节日成为儒释道文化共生的鲜活样本。
责任编辑:辛省志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告诉我们,清明是春耕的“信号灯”;“缅怀祖先,慎终追远”又告诉我们,清明是强化家族凝聚力的“固化剂”。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和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早源于周代农耕观测。《岁时百问》是一部古代佚书,著于何朝何代不详。只有一句话流传下来,而这句话恰与清明节有关——“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是关于清明最早的记载了。
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六《历书》又作了引申:“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其后,古人以“清明”取“天清地明”之意。
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清明作为农耕时令节点(春耕播种)与生命节点(祭祖追远),其“生(春生)死(祭亡)共存”的特质,恰与道家“生死一体”“万物并作”的哲学形成共振。道家通过《淮南子·天文训》等文献,将清明纳入“四时八节”的宇宙框架,赋予其“阴阳二气交泰”的形而上学解释,使农事活动升华为“与道合真”的实践。
不难看出,清明最早与祭祀无关,自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