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城市发展需要适应代际变化,多问问年轻人要什么

一线城市把成本做得越高,一些对成本比较敏感的企业,就越会往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搬。正好新一线、二线落户几乎没有限制,大家发现杭州的政策是“来了就是杭州人”。 

伴随着代际的变革,90后、00后会逐渐成为消费的主体。2040年是90后50岁的时代,00后40岁的时代。我们今天讲城市发展,是讲中长期发展,不是讲今天和明天,所以要少讲我喜欢什么,多问问年轻人要什么,这里有非常明显的代际变化。

责任编辑:戴春晨

据最新公布的2024年人口数据,深圳、广州常住人口增长均在15万以上。此前,一线城市人口曾出现减缓甚至是负增长。不少大城市的常住人口数据出现波动,但又逐渐恢复增长态势。

不久前,“杭州六小龙”、电影《哪吒2》创造票房神话等热点事件,引发国内不少城市对人才、人口吸引力的深思。“以生活留人”和“以事业留人”如何兼得?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近日接受南方周末专访。他指出,国内人口向一线城市集中的趋势不会变化。杭州的成功值得大大点赞,但背后也有一线城市的“神助攻”,理想的状态是不要对人口有行政性限制,让企业和个人能够自由地发展。

陆铭认为,用学历来划分人才是非常落后、保守的思想,很多创新企业的创始人就是本科生。城市发展不能只看高技能人才,限制人口会给大城市带来伤害。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受访者供图/图)

杭州的成功背后有一线城市的“神助攻”

南方周末:2021到2022年,一线城市的人口增长出现了停滞,甚至是负增长,现在又回到正向增长。人口向一线城市集中的趋势会不会变化?

陆铭:不会。但是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经济增长结构的变化和一线城市的政策。经济增长越快,人口集聚越快,产业结构变化越快,直到最后城市间人口逐步趋于稳定。

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存在重制造轻服务的倾向。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把“投资于人”放到未来的工作目标里。投资于人涉及很多服务业,能更快地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现在制造业本身持续出现就业负增长,其中一个原因是机器人对人的替代,如果这些因素加快,劳动者就会流入服务业,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客观上讲,人口会往大城市集中,但同时,如果一线城市户籍卡得很严,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这个进程就会放缓。

南方周末:年初,杭州和成都特别火,好像一线城市没有那些追求舒适、可以让大家慢下来干一番事业的城市那么吃香。怎么理解这一现象?

陆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杭州、成都有自己的优势。这里面有综合的生活品质因素。这两座城市比较休闲、风景宜人,消费比较繁荣。另外,这两座城市对于民营经济比较包容。当地的高校,对于创新有所支持。虽然这两座城市在中国排不到一线,但放到国际上都是大城市。

二是如果比较一线城市和准一线或者二线城市谁更适合创业,房价、人工成本非常重要。对这两项成本最敏感的行业是科技类的企业,对于某些生产要素,他们反而没那么需要。相对来讲,具有很强的文艺特性、偏文科的行业和一些跨国公司总部类的企业,对一线城市的黏性更强。

三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之间政策存在差异。我们需要反过来问,一线城市是不是因为政策抬高了人力和住房成本(才导致人才外流)。一线城市把成本做得越高,一些对成本比较敏感的企业,就越会往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搬。正好新一线、二线落户几乎没有限制,大家发现杭州的政策是“来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


海燕
回复

海燕

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