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致命车祸发生后:重审智驾

为凸显自家产品较基础L2功能的提升,车企在市场宣传中大量采用“高阶智驾”等五花八门的命名方式。

责任不应单纯只从分级上进行界定,而是要根据用户即时的使用状况和自动驾驶系统的情况等进行细分界定。

“现实世界给整个智驾系统开发增加了难点。”

责任编辑:冯叶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在安徽省铜陵市高速公路发生致命事故。视觉中国/图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在安徽省铜陵市高速公路发生致命事故。视觉中国/图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在安徽省铜陵市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撞上隔离带的水泥桩,其后发生燃烧,致车上3名大学生全部死亡。

她们的意外离去激起千层浪,把风头正劲的小米电动车拖入舆论漩涡。

4月1日午间,小米集团(01810.HK)在微博发出首份声明,对事故经过进行了描述: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的速度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速度约为97km/h。

据声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一秒钟之后,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之后两秒之内,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这意味着,从NOA系统报警到车辆碰撞,间隔2-4秒。

当前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逝者家属及小米方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未能进入事故现场。

小米创始人雷军4月1日也在微博上发文回应称,“31日配合警方调取并提交了我们掌握的车辆数据”,“由于事故还在调查,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

但事故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车辆安全设计(如车门是否锁死)、小米公司的处理速度和态度,以及施工安全管理的质疑。

尤其是智驾,正是当前车企们争抢用户的主打配置,新车型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