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慎终追远,传承文明

祭奠祖先,与我们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对于“我从哪里来”“我们的先辈从哪里来”的认知建立与建构高度关联。本质上,祭祀就是我们和我们的先辈生命的重要庇护体系,就是我们和我们的先辈、我们与我们的后代生生不息发生联系的重要载体,就是我们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辛省志

清明将至。很多中国人最重要与最紧迫的一件事是回乡祭祖,祭拜逝去的先人。在很多人心里,一年所有的节庆中,清明节的重要性甚至排到第一位。笔者与广东、福建、山东、湖北等地的朋友交流,很多人高度认同“春节可以不回家过年,但清明节不能不回家祭祖”。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如此看重清明节,祭祖的时候,我们要去购买祭祀用品,我们要携家族的大大小小、男女老少齐上山抵达坟地,清理杂草、打扫墓地、磕头祭拜、燃放鞭炮。

《论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追念先祖,牢记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一种文明模因的传承。

我们去丧葬店买祭品的时候,我们上山祭拜的时候,我们很虔诚和真诚地完成这些事,通过购置祭品及祭拜先祖等行为与仪式,我们践行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想念与怀念,我们在感恩先人,我们在传承文化,我们在祈福未来,我们在教育晚辈。完成这一事件的过程中,我们不曾感到害怕,我们亦不会有莫名的恐惧。因为我们知道,坟墓里的人是我们至亲至爱的人,若干年前,他们在世的时候,他们和我们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互动,这些联系与互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