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ESG前沿趋势 第五期ESG高级管理人才专题培训班在京成功举办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推动下,ESG已成为衡量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标准。中国正加快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系,国家政策不断强化ESG导向,推动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企事业单位在ESG方面的工作机制,助力我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示范作用,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责任云研究院联合打造了ESG高级管理人才专题培训班。

2025年3月25日至28日,第五期ESG高级管理人才专题培训班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的一百余名学员参与本次培训。本次培训由来自国家部委、国内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ESG专家进行课程讲授,为学员呈现央企ESG合规经验分享、ESG品牌建设与声誉管理等教学内容。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作开班致辞。他表示,ESG已从理念共识迈向深度实践,正处于“政策深化、规则重塑、实践突围”的关键期。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推进绿色低碳发展,ESG已成为企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他对学员提出三点期许:一是筑牢理论基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把握国家政策方向,构建系统性的ESG认知体系;二是激发协同效应,通过案例研讨交流,探索ESG创新实践的新路径;三是借力数字科技,利用鲸牛ESG等工具,推动ESG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有关负责人在经验分享中指出,ESG信息披露与合规建设需系统性推进:首先,应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且符合国情的ESG关键技术标准,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质量要求,为企业提供统一依据;其次,提升报告披露率和质量,央企应继续发挥标杆作用,注重内容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加强标准与政策衔接,立足实际优化治理成本,避免形式主义;最后,强调ESG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从战略高度构建中国特色ESG体系。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丰表示,ESG的深入发展离不开科技和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企业应抓住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创新的机遇,正确认识绿色能源作为新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通用技术,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以此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他提出,在降低绿色溢价方面,应采取“降低清洁能源成本+增加传统化石能源成本”的配套策略,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国企形象建设研究院、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吕大鹏指出,ESG品牌建设需遵循“虚实相生”之道,不仅要“做得好”,更要“说得好”。既要通过技术研发、产品品质、服务优化等实践夯实责任根基,也要借助清晰的品牌定位、长期传播和危机应对构建社会认知。从投资视角看,ESG具有周期长、回报多元的特点,需平衡社会声誉、市场竞争力与经营业绩,尤其在供需关系变化时要把握传播时机。他呼吁企业将ESG纳入战略传播体系,通过持续投入和创新实践,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品牌竞争力。

中国社科院教授、责任云研究院院长钟宏武表示,ESG管理体系建设应从系统化、数字化入手,推动企业高质量履责。他提出,“ESG FOUR”管理体系是当前企业完善ESG工作的关键路径,即通过优化治理架构、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强化评级管理、塑造品牌影响力,来实现ESG工作的全链条管理。此外,数智化技术的应用正成为ESG发展的重要支撑,企业应借助AI、大数据等工具,提高ESG管理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地。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公司治理部总监刘彦沣表示,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需构建“治理-战略-影响与风险管理-指标目标”四要素框架,严格遵循财务重要性与影响重要性的双重原则。沪深北交易所要求特定指数样本及跨境上市公司强制披露ESG报告,2026年起实施。气候信息披露需涵盖范围1、2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倡导采用情景分析评估气候适应性。企业应结合行业特性识别重要议题,建立董事会主导的治理架构,完善数据监测体系,对标国际标准提升披露质量,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支撑。

Wind ESG评级负责人董德尚提出应对ESG评级挑战需实施“五步策略”。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推动管理层将ESG纳入战略框架与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对标行业标杆优化实践,聚焦高权重议题并善用政策工具降低转型成本;三是构建涵盖管理、实践、绩效的披露体系,突出实质性议题的量化披露;四是选择方法论透明、数据源可靠的评级机构,建立动态追踪机制;五是主动通过数字化平台与评级机构常态化沟通,传递ESG价值。他强调,企业需平衡国际标准与本土实践,以开放心态参与ESG生态建设,将评级压力转化为提升可持续竞争力的动力。

北京市圣大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匡双礼对企业的ESG能力建设与合规披露进行了探讨。他强调,企业的 ESG 能力建设需构建系统性框架,涵盖战略融入、风险识别、内控机制、数据管理及报告披露等五大核心环节。重点关注财务与社会环境双重重要性原则,严格遵循《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强化特色议题量化披露和第三方鉴证。他警示企业规避数据造假和“漂绿”的风险,强化合规意识。同时建议以科技赋能ESG实践,通过利益相关方沟通提升品牌价值,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共生共融。

在此次培训班上,通过专家授课、案例分析、小组研讨等环节,学员们深入学习了ESG的前沿理念、实践路径及合规要求,不仅深化了对ESG价值的战略认同,更激发了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学员代表卢杰表示,此次培训尤其是培训期间分享的鲜活案例,让他对ESG有了全新认识。他指出,由于各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内和国际的ESG发展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中国采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模式,创造性地将ESG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有机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一名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者,他将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相关ESG政策及行业动态,将ESG理念深度融入ESG实践,以更高的站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学员代表赵娜表示,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她深刻领悟到ESG不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南针”,更是重塑商业价值、引领未来竞争的核心战略。她深感ESG管理绝非短期工程,而是需要持续迭代的长期主义实践。未来,她将以本次培训为起点,完善数据披露体系,不断优化披露内容,并将所学工具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学员代表郝家华表示,通过本次培训他深刻认识到ESG理念在环保行业的战略价值。他分享了通过数字化管理提升垃圾处理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的实践经验,指出应通过产学研协同加速环保技术成果转化。郝家华认为,ESG战略需贯穿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既要强化污染防治的底线思维,更要以前瞻性布局抢占绿色经济先机。未来他将持续探索智能化与生态化协同路径,以ESG为抓手推动行业向低碳、高效、可持续方向升级。

学员代表付建莹在培训中认识到,ESG不仅是企业品牌的“软实力”,更是推动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硬准则”。他表示,海外经营需以合规管理为根基,系统性研究运营地的法规文化,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有效应对和防范风险。针对跨文化挑战,付建莹认为需深度融入本地生态,发挥本土化优势,与当地社区加强沟通合作,推动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他希望国有企业能将ESG理念贯穿全球业务全链条,以责任体系赋能高质量发展,在深耕国际市场中勇当可持续发展的排头兵。

学员代表刘春雷表示,此次培训帮助他系统构建了ESG管理的战略认知框架。他认识到,ESG不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通过学习如何构建和完善企业的ESG管理体系,他将把所学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努力提升企业的ESG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员代表李世彩表示,经过系统的学习,他明确了ESG与CSR两者之间的关系:ESG更具体,但CSR更宏大。他认为,需要用科技赋能,用ESG来引领和促进公司变革,向好亦向善。ESG实践既要遵循《公司法》等法规要求,更要立足行业特性,避免“漂绿”行为。李世彩希望推动企业建立ESG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利用好各类评级工具、利用社会责任和ESG信披体系来促实践,形成“ESG-新质生产力-竞争优势”的良性循环。

为期4天的培训在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深度互动中圆满结束。培训通过和考评合格的学员获得了《ESG管理人员能力评价证书》及《ESG管理人才资质证书》。

在结课仪式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机关离退休干部管理局原局长范建林作结课致辞。他表示,本次培训不仅是对企业ESG管理人才培育路径的探索,更是为构建中国特色ESG生态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他强调,参训学员需以“三个维度”深化认知:一是提升战略站位,二是强化知行合一,三是坚持创新引领。他寄语学员以结业为新起点,勇担“双碳”使命,通过持续赋能企业ESG管理,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并以诗句“绿碳潮头担使命,青山行处见初心”共勉,号召学员在时代浪潮中书写中国企业ESG的新篇章。

本次培训不仅加深了学员对ESG政策、实践路径和创新趋势的理解,也为不同领域的管理者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企业唯有持续优化ESG管理、提升可持续竞争力,才能在全球经济变革中抢占先机,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