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竞恒:对我影响较大的三本书 |秘密书架

五经六艺的真实意义,在于告诫“马上打天下”者,治理不可凭借粗暴的压制关系,而应该承认社会的四伦与运转。

责任编辑:刘小磊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李竞恒。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李竞恒。

一、《两汉思想史》

徐复观此书从西周、春秋封建时代的社会结构,以及封建政治、社会崩溃后,法家与秦汉专制政体成立这一大的背景下,去梳理和探讨两汉以来的政治演变,以及儒家思想重建社会并抵抗任性皇权的努力。徐复观认为,周代宗法封建之下的小共同体内部,发育出以孝悌、礼让、仁爱为基础的基本伦理,并在此基础上有力地反驳了所谓西周为“奴隶社会”之说。在周代,以“国人”为主体的政治有效阶级,也拥有力量反抗宗法贵族,对王权进行限制。但随着春秋时期封建政治的全面崩溃,凭借工商业以及“士”这一等级的崛起,孔子将西周宗法之礼的知识向社会传播,留下延续华夏文明生命的种子:“永嘉之难,能渡江南去的,或渡陇西去的,多是强宗大族。能立足中原,保持中国文化于夷狄之中的,依然是强宗大族。强宗大族是专制政治的敌人,但却是民族动力的保持、推动者”(《两汉思想史》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1页)

商鞅变法与秦政崛起,意味着秦汉式专制政体的发育,其间虽伴随着楚汉之际、西汉早期问题的博弈与演变,但汉初所谓“封建”已然扭曲,“仅继承了封建丑恶的一方面”,其尤甚者便是各类诸侯王的“禽兽行”。在此背景下,汉代皇权以专制克服封建,大狱和酷吏迭起。体现在学术上,便是“学术史中董仲舒的冤狱”,以及“东汉专制政治的继续压迫”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之下,西汉知识分子对于秦政与汉承秦制后的遗产,进行了各种抗争:“至于西汉知识分子几乎无不反秦,而反秦实际上即反汉,更不待论。我觉得若不能首先把握到两汉知识分子的这种压力感,便等于不了解两汉的知识分子”(第一卷,第167页)。从孔门七十七子开始,平民出身的弟子,就开始模仿先秦贵族,创造了自己的姓氏。汉儒为了重建社会,通过在民间推广传播“吹律定姓”等方式,让平民获取了组建小共同体的文化符号与纽带。通过姓氏,平民建立起自己的族。“无族之家,孤寒单薄,易于摧折沉埋。有族之家,则族成为家的郛郭,成为坚韧的自治体,增加了家与个人在患难中的捍卫及争生存的力量”(第一卷,第192页)

汉代社会重建的同时,知识分子也在知识体系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建构。自陆贾以《新语》开始对刘邦集团进行文化上的启蒙,总结亡秦的教训,发出人民疾苦的呼声。五经六艺的真实意义,在于告诫“马上打天下”者,治理不可凭借粗暴的压制关系,而应该承认社会的四伦与运转。贾谊的《治安策》中,则蕴含人们很少注意到的消解皇权思想,如《新书·官人》之强调师、友、大臣等共同参与决策:“行使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