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出院17年:被精神卫生法“遗忘”的人

为了第三次将唐阳送进医院,父亲唐叙谨选择了欺骗。“他这个人好吃,说去参加婚宴,他也就同意了。”

精神卫生法出台 12年了,“精神卫生法第一案”当事人徐为也出院8年,但时至今日,精神病人出院并没有像法条规定的那样顺利。

发自:重庆、成都、深圳

责任编辑:钱炜

两年前妻子因病去世后,唐父独居在成都一百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客厅一角的办公桌上摞着厚厚一沓与儿子唐阳有关的住院材料。(南方周末记者蒋敏玉/图)

两年前妻子因病去世后,唐父独居在成都一百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客厅一角的办公桌上摞着厚厚一沓与儿子唐阳有关的住院材料。(南方周末记者蒋敏玉/图)


对于唐家父子两代的三个男人来说,除了延续17年的孤寂与煎熬,2025年春节没有什么新变化。

2008年,因为一纸写有“精神分裂症”的医院诊断书,唐阳被父亲唐叙谨从成都的家中送去重庆一家封闭式管理的精神病院。自此,围绕出院与否,父子间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战火延绵,也让唐阳的弟弟唐昭在失望之下,远赴南方谋生。

在唐阳眼中,出院本该是最顺理成章的一件事:他有医院出具的诊断书,医生、护士乃至医院管理层都希望他能离开。他坚信自己已经痊愈,可以完全适应社会,也应获得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而非面对着病房里无法使用的电视机、走不出的围墙,以及彻夜点亮、闪得人无法安眠的小灯。

院外的人也有自己的顾虑与纠结。住院17年后,唐阳51岁,父亲唐叙谨81岁了。

“他是受害者,我也是受害者。你们哪个能保证他出来以后不出问题?”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独居老人唐叙谨在他那精简、整洁到有些冷清的家中,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往昔,历数儿子发病后带来的那些冲突和伤害。

时间无法抚平旧伤疤,更无法回答那个最核心的问题:唐阳的后半生何去何从?

该咋办

唐阳想要出院。这已经是他第三次住进精神病院里了。

每天早上七点,唐阳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后和其他病人一起到食堂吃早饭,遇上不下雨的时候再去花园活动一小时,剩下的时间里,除了集合吃饭,就是在病房里玩MP4,直到晚上十点熄灯睡觉。若要与外界电话联系,只能在每周四上午去护士站使用一小时手机。

“很无聊,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唐阳向往外界的世界,怀念成都的酒吧与春熙路的繁华。

但唐叙谨有自己的看法。“我跟他妈妈说,就是他两条腿断掉了,只要能听我们的话,我们都愿意养他的,但现在是这个样子,他随时都可能把我们的头割下来,我咋弄。”这位头发花白的八旬老人向南方周末记者抛出了他的问题:“该咋办?”

1994年5月,唐阳第一次被送去精神病院,一个多月后联合病友出逃,被抓回去电击,直到住院三个月后,病情稳定被接出院。五年后的1999年,唐阳再次被送到成都市精神病院住院治疗,2001年离开。

唐阳不愿失去自由。唐叙谨收藏了两页泛黄的临摹纸,这是1997年3月,唐阳第二次住院前,唐叙谨和妻子写给儿子的保证书,夫妻二人承诺,绝不会再把唐阳送去精神病院,也不会对警方表示儿子有精神疾病,否则“不得好死”。

为了第三次将唐阳送进医院,唐叙谨选择了欺骗。2008年4月30日,唐叙谨的一个侄女带着爱人来访,唐顺势对儿子称,要去重庆参加亲戚婚礼。“他这个人好吃,说去参加婚宴,他也就同意了。”侄女婿开车,唐叙谨带着儿子直奔医院,“看见穿白大褂的,他一下子明白了。”

那几年,主流媒体上有过这样的报道,一名有既往精神分裂症病史的门卫砍杀路人,千万富翁因为利益纠纷“被精神病”,一农村老汉想要活活饿死患有精神病的儿子。

“这些都是充满血和泪的,都说明了这种病非常可怕。”在唐叙谨看来,把唐阳放在医院是最稳妥的做法。

他也有类似的回忆。有一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5)


日升之屋
回复

日升之屋

刚刚

我想一味批评其父亲和法律法规的问题无法解决问题。根源在于若日后出事人人都害怕为其负责以及出来后的生存问题

BlackTea
回复

BlackTea

刚刚

。这是误解吗

136****2744

03-30

社会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认知是有问题的,最广泛的看法就是,精神病人杀人不犯法,这让他们几乎不可能再度回归社会。医院的治疗只是第一步,只有在家人和社区的支持下,重新回归社会,救治才算完成。毕竟,他们也是人。

老G
回复

老G

17小时前

该进医院的没进去,该出医院的没出来

忆观
回复

忆观

17小时前

一开始觉得这个父亲居然这么自私,无论什么原因,怎么会孩子可以出院却不愿意接孩子出院,要把孩子关在精神病院里,只能说明这个人太自私了只在乎自己不考虑孩子。读到中间又被父亲的说法说服了,如果出来就是伤害,都有过两次重复经验了,那确实很难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后面弟弟的视角仿佛揭开了一个新的真相,原来父亲的自私早有痕迹,原来哥哥从一个原本优秀的孩子突发这种非遗传性的精神病或许是有父亲的原因。这篇文章视角的几度反转,却让人逐渐窥见了更多的现实,每个人都不再是极端的印象,自私的父亲、伤心的母亲、突患精神病的哥哥,似乎沉默实则也因家庭而受到创伤的弟弟,各自有各自的合理之处,或者说也都有和我们自身的相似之处,让我们去代入思考

135****9860
回复

135****9860

03-31

目前存在一亿精神卫生问题患者,这个数据很让人震撼!1/13-14,这个比例太高了。

人间无事人
回复

人间无事人

03-31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很难被鉴定。我们的专家是不是可以把鉴定标准具体量化。

sky
回复

sky

03-31

sky
回复

sky

03-30

是个难题

shaoxiyu
回复

shaoxiyu

03-30

被遗忘

hy
回复

hy

03-30

读完这篇报道,久久不能平静,能感受到这位父亲太自私,从小时候为了自己生活工作不被影响,居然选择独居,可想而知,母亲养育两个孩子背负了太多,我深有体会,特别养育男孩,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在孩子青春期因一点小事就当众让孩子检讨,使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再有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不服,大了就更叛逆,以至于到高中成绩一落千丈,自暴自弃,不能接受打击和失败都是大人因为一点小事而放大造成的,育人先育己,感谢南周的这篇报道,读了后让我对于做父母有了新的认识。

surplus
回复

surplus

03-30

本质问题是精神病人出院后再发病暴力伤害他人,是要有人承担责任的。监护人可能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果社区或者村委会等单位可能还要受行政处分。如果法律能明确监护人或者监护单位的监管责任,并且人民群众认同监护人或者监护单位尽到监管责任的,不承担责任,这个问题就能解决。然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被害人或者家属一定会要求监护人,尤其是监管单位承担责任。

随便看看
回复

随便看看

03-30

施害者装模作样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就骗到你了

北半球蒲公英

03-29

“我跟他妈妈说,就是他两条腿断掉了,只要能听我们的话,我们都愿意养他的,但现在是这个样子,他随时都可能把我们的头割下来,我咋弄。”这位头发花白的八旬老人向南方周末记者抛出了他的问题:“该咋办?”有种无奈的味儿。

136****2744
回复

136****2744

03-30

社会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认知是有问题的,最广泛的看法就是,精神病人杀人不犯法,这让他们几乎不可能再度回归社会。医院的治疗只是第一步,只有在家人和社区的支持下,重新回归社会,救治才算完成。毕竟,他们也是人。

小小杨不小了
回复

小小杨不小了

03-30

👌

153****3933
回复

153****3933

03-30

“面对着病房里无法使用的电视机、走不出的围墙,以及彻夜点亮、闪得人无法安眠的小灯”“每天早上七点,唐阳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后和其他病人一起到食堂吃早饭,遇上不下雨的时候再去花园活动一小时,剩下的时间里,除了集合吃饭,就是在病房里玩MP4,直到晚上十点熄灯睡觉”——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精神病患者的权利问题呢,如果去精神病院仅仅意味着被隔去新的环境,但这个环境依旧能让你正常生活娱乐,那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条新闻的情况。要知道,不是所有的精神患者都疯疯癫癫没有意识,在患者保有正常思维的情况下,清醒的面对这样的现在,这怎么不让他更加压抑疯狂,说不定还会削减正常思维的部分🤔

暮止
回复

暮止

03-30

是极其自私和冷漠的家长,和一般的中国式家长也不完全一样。

135****8626

03-29

感觉文中的父亲就是常常被拉出来讨论的“中国式家长”,最大的不同是,别的家长选择戒网瘾学校,或者带在身边严格管控孩子,他选择了让精神病院来管孩子

虚构1班—希音东听
回复

虚构1班—希音东听

03-30

被精神病是一个现象。

璐冰婳
回复

璐冰婳

03-30

时光车轮滚滚向前,以前留下的创伤要怎么被抚平?从个人到群体,能够为精神病患者兜底的社会力量仍未在广泛意义上推开,这个现状仿佛为这个困境打开了一扇窗。

紫菜薯条🍟
回复

紫菜薯条🍟

03-30

正是清楚自己年轻时对儿子做了多么糟糕的事情,到了80岁才会担心自己会被儿子报复

北半球蒲公英
回复

北半球蒲公英

03-29

“我跟他妈妈说,就是他两条腿断掉了,只要能听我们的话,我们都愿意养他的,但现在是这个样子,他随时都可能把我们的头割下来,我咋弄。”这位头发花白的八旬老人向南方周末记者抛出了他的问题:“该咋办?”有种无奈的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