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杂志一篇读者来信,为何成了大学口中“零的突破”?
钱锺书小说《围城》里虚构了一个“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韩学愈”的人物,此君在应聘教职时自称“著作散见美国《史学杂志》《星期六文学评论》等大刊物”,引得校长高松年“不由自主地另眼相看”,因为“在外国大刊物上发表作品,这非有真才实学不可”。然而事实是,韩学愈的作品发表在《星期六文学评论》的人事广告栏与《史学杂志》的通信栏,内容是让人捧腹的自荐学术助理与索取过刊。以此观之,这起“学术乌龙”也堪称“当代韩学愈”了。
责任编辑:辛省志
近日,一起学术界新闻引发关注。据南方周末近日报道,2025年3月24日,海南师范大学公众号发表文章称,该校足球学院讲师刘昊禹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文章,为学校“体育学科在Nature正刊发文零的突破”,文中还强调了刘昊禹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
而推文发布不久,便迅速引发质疑。网友在检索《Nature》后发现,刘昊禹的文章包含约200个英文单词,内容与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相关,强调了全球合作对通用人工智能及更广泛AI研究的核心作用。不过刘昊禹的文章发表于Nature的Correspondence 栏目,页眉也清晰地标注了“Readers respond”字样,也就是说,相当于读者来信。这一栏目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论文,通常无需同行评审。(详见相关报道《教师在顶刊发读者来信成“零的突破”:“类似情况大学里不在少数”》)
这篇“通讯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Inuyasha
不是,这也可以吗? 那我们学生以后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加简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