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搞“法律独立王国”:求解跨区协同立法难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2023年年底,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向郑州、开封、许昌、周口等四市明确提出协同立法任务,以解决上下游标准不一致、管理不统一、治理不同步等突出问题。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区域协同立法”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强调要“指导地方探索区域协同立法”。
责任编辑:钱昊平
2025年3月1日,河南省内4部有关贾鲁河的保护条例同时生效。图为贾鲁河郑州段两岸景色。(视觉中国|供图)
贾鲁河保护区域内禁止野炊。2025年3月1日,河南省内4部有关贾鲁河的保护条例同时生效,违规者会被罚款500-5000元。
贾鲁河被称为郑州的母亲河,发源于郑州新密市山区圣水峪一带,经市区,向东过开封、入许昌,至周口,最终汇入淮河,流域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
2021年7月20,郑州的一场特大暴雨灾害导致贾鲁河流域遭受惨重损失。公开报道显示,河南省事后认为,“虽然造成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与贾鲁河河道上下游协同机制尚未建立等有一定关系。”
为此,2023年年底,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向郑州、开封、许昌、周口等四市明确提出协同立法任务,以解决上下游标准不一致、管理不统一、治理不同步等突出问题。
经过一年协商研讨,四市人大常委会于2024 年底分别通过本市的贾鲁河保护条例,经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后于2025年3月1日同步实施。
像制定贾鲁河保护条例这样,旨在解决跨省、市域治理难题的区域协同立法并非新事物。但直到2022年,其才被正式写入修改后的地方组织法,并在随后修改的立法法中得以明确。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区域协同立法”后,2025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后一年任务时,也强调要“指导地方探索区域协同立法”。
多位受访学者认为,探索区域协同立法,也不能单纯追求通过协调共同通过了多少部地方性法规,而是要建立有效的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
终结“无法可依”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春业看来,协同立法走的是“实践先行,立法在后”的道路。
法律作出相关规定之前,不少地区已有实践。2006年7月,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签署了《东北三省政府立法协作框架协议》,是中国首个区域立法协作框架。
原黑龙江省政府法制办一退休处级干部,曾参与当时的框架设计。他向南方周末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
shaoxiyu
贾鲁河被称为郑州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