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于2024年最后一个工作日落地实施,中国互联网小额贷款市场的监管制度框架正式实现闭合。自此,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三类市场主体各展所长、竞合发展,将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小额消费贷款的普惠需求。
但从金融消费者视角观察,小额网贷市场仍需进一步秩序化。花哨的产品名称藏着哪些秘密?背后主体为何有时真假难辨?信息披露为何虚实难测?侵权容易维权难行?
在提振消费的国策之下,金融机构如何合规有序地以普惠方式付诸行动?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为此历时近两个月对小额网贷市场进行深度和多维专项调研,以期透视行业现状并推动行业秩序化发展。
但从金融消费者视角观察,小额网贷市场仍需进一步秩序化。花哨的产品名称藏着哪些秘密?背后主体为何有时真假难辨?信息披露为何虚实难测?侵权容易维权难行?
在提振消费的国策之下,金融机构如何合规有序地以普惠方式付诸行动?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为此历时近两个月对小额网贷市场进行深度和多维专项调研,以期透视行业现状并推动行业秩序化发展。
查看全部
小额网贷的江湖
-
合纵连横、利率天地板,小额网贷江湖的营生之道 | 小额网贷调研③
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信贷平台及其控制的小额贷款公司纷纷选择“合纵连横”,形成更为复杂的“网状结构”,让不同层级不同需求的借款人都有可供选择的贷款平台。 利率差异大。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利率最低至2.88%,民营银行的小额网贷利率普遍高于传统商业银行,最具代表性的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的小额网贷年化利率均为18%,网贷平台更有高于30%的年化利率。 9家在美上市的网贷公司中,5家公司的第一大业务收入发生变更,商业模式由轻转重,且有分化之势。 -
高利贷、强制贷款、被“转卖”,小额网贷的“黑洞”有多少?| 小额网贷调研②
隐私泄露尚未封堵。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在多个平台申请小额网贷,10分钟内就接到声称其它平台工作人员打来的十多个陌生电话;此后几天,研究员所提供的手机号经常收到来陌生平台发来的广告短信。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其他身份在四个平台申请贷款时,高利贷依然存在,更有被两次“转卖”的情况。 “傍名牌”的平台隐蔽性极强。向某些恶意“傍名牌”的贷款主体申请贷款后,因畸高利率、泄露个人隐私、暴力催收等原因发起投诉和维权,难以得到及时解决。 -
新规之下,谁撤退,谁入局?| 小额网贷调研①
目前,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和贷款余额分别仅有巅峰期的60%和78%,小贷公司从业人员数量已跌至巅峰期的不足四成。 2024年以来,至少4家消费金融公司重要股东股权出现转让或拍卖。4家民营银行股权也发生变更。 在股权受让人方面,地方国资及其金融平台和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成为接盘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