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立柏 | 知识就是权力:白晋的西学梦与康熙的帝国策略

康熙对欧洲文字、文学和思想并没有强烈的兴趣,也不太理解。他掌握一些与数学有关系的知识,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但同时要阻挡这种知识向汉人的传播。

责任编辑:刘小磊

康熙皇帝。资料图

康熙皇帝。资料图

一、白晋的东方之旅

17世纪和18世纪的法国产生无数的人才,其中一位与中国有特殊关系的人物是耶稣会会士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他能来中国是因为另外一位耶稣会士:比利时人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柏应理1658年到1681年在华,他从中国带回很多汉语书籍,1687年在法国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即儒家经典的拉丁语译本。这位学者劝说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世(1638-1715)派遣一些懂得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学者到中国,结果国王任命六位耶稣会士到东方去,其中一位是白晋。其中有五位通过暹罗于1685年到达了中国,他们也是第一批来华的法国传教士:白晋(Bouvet)、张诚(Jean-Francois Gerbillon,1654-1707)、李明(Louis le Comte,1655-1728)、洪若翰(Jean de Fontaney,1643-1710)以及刘应(Claude de Visdelou,1656-1737)。白晋和张诚成为康熙皇帝的几何学和哲学老师,而他们“如此成功地教导皇帝以至于他始终不厌烦地喜欢和他们谈论这些几何学问题”。

在1670年或1671年,比利时科学家和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曾教了17岁的康熙一些基本的天文学知识和几何学知识,但到1671年后,皇帝每天的管理工作太多,他没有余力学习“西学”。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

二、紫禁城里的几何课

待到政权稳定,康熙从1689年10月18日到1691年11月10日每天都要求两个耶稣会会士教他一些知识:张诚亲自在故宫的养心殿(有时也在圆明园的畅春园)给皇帝上课126次,白晋111次,安多(Antoine Thomas,1644-1709)64次,徐日升(Tomas Pereira,1645-1708年)26次,每天的教学长达两三个小时。这些外国老师与皇帝的关系非常友好,甚至亲切。当时34岁的张诚是康熙的同龄人,白晋比他小两岁,康熙把他们当作自己家里的人,比如在1691年1月26日,他问张诚和安多身体好不好,并给他们按脉,然后请他们也按一下皇上的脉。康熙很慷慨地对待他的老师们,为他们安排较好的饭菜。在那两年间,他也确实认真学习:“有一天他向我们说,他自己觉得已经从头到尾阅读了这书(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至少有12遍。”然而,1691年底,这些课程出于不明确的原因中断了。

康熙1697年派遣白晋回欧洲,送给法国国王一些礼物并邀请他派更多学者到北京。1699年白晋第二次来华,带来了10名法国传教士,其中有雷孝思(Jean Regis,1663-1738)等人。从1703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4)


189****2891
回复

189****2891

03-28

知识就是力量。

海燕
回复

海燕

03-28

暮止
回复

暮止

03-28

其实也不一定,因为那个时代西方科学进步带来的生产力发展还没有给中国人足够的冲击,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普及科学知识。后来晚清被坚船利炮打醒,也开始培养科学人才。

阳光斑驳的妄想症

03-28

我之前一直以为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能怪清朝。但现在看来如果是汉人政权,结局也许真会有所不同

阳光斑驳的妄想症
回复

阳光斑驳的妄想症

03-28

我之前一直以为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能怪清朝。但现在看来如果是汉人政权,结局也许真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