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投资于人,消费信心与经济增长新引擎

编辑 | 黄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投资于人”这一提法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人关注。

何谓“投资于人”?就是将资金资源投入到人的需求、人的发展和保障上。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国民经济循环不畅,核心问题在于消费不足。面对消费信心持续低迷的现状和需求不足的挑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那么,如何解除制约消费的障碍因素,让人们敢消费、愿消费?

“重在‘以人为中心’推进结构转型与结构性改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强调。“投资于人”的战略选择,不仅着眼于短期的经济提振,更要通过制度性改革激发人力资本红利,为内需潜力的持续释放构建长效机制。

为什么国家强调“投资于人”?“投资于人”具体可以怎么做?如何发掘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的内需潜力?针对“投资于人”的话题,迟福林向南方周末“品牌风向标”栏目介绍了其推进结构转型与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01对人投资滞后,成为消费瓶颈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投资于人”,本质是为了人,围绕人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加大投入。迟福林认为,目前,我国对人的投资滞后于我国发展新阶段人的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有研究指出,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时,人均社会性支出为1114.42美元,仅为OECD国家在相同发展水平时的55%,人均社会性支出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农民工市民化长期滞后制约消费潜力的释放。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相差17.86个百分点,意味着仍有近3亿农村户籍人口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但未能获得城市户籍及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 

无论是从数据还是从实践都可以看出,农民工市民化将有效带动消费增长,释放巨大内需。2024年,我国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4961元。如果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服务保障,农民工家庭的消费支出将大幅提高,每年有望实现数万亿元新增消费。同时,农民工住房需求巨大,市民化后将显著拉动住房投资和消费。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在城镇购买自有产权商品房比例不足10%。如果按照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的一半(20平方米/人)估算,近3亿农民工潜在住房面积需求为45亿平方米左右。农民工市民化后,如果每年10%的农民工在城市购买商品房,将有效带动住房投资和消费。

总的看,“消费信心不足、消费预期不稳”是我国宏观经济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解决总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重在“以人为中心”推进结构转型与结构性改革,迟福林表示。

02如何投资于人?

如何投资于人?迟福林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投资于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宏观政策更加重视民生导向的重要信号。首先,要“真金白银”支持消费,人们才能“敢消费”“愿消费”。这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推动财政改革,加大公共服务投资力度。初步测算,若要实现户籍城镇化率从2023年的48.3%提升至60%,需进一步提升教育、社保、就业、医疗等领域的财政支出比重。

大病医疗方面,增加医疗投资,有助于促进消费长期增长。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9%,与全球平均水平6.5%相比还有距离;2021年政府一般人均卫生支出为558.3美元,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55.5%。 

在社会保障方面,需要增加财政投入以保障退休生活质量。例如,一般认为养老金替代率达到70%以上才可以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在这方面,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此外,加大对人的投资,还需要尽快实现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包图网/图)

03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蕴藏内需潜力

城市化能集聚效益、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是投资于人的主要载体。迟福林认为,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未来5-10年,我国服务型消费增长将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城市作为服务型消费增长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而且还能带来投资。以海口为例,2023年6月,周杰伦在海口连开四场演唱会,4天吸引了15万名观众,其中外省观众9.51万人次,占游客总数的61.5%。2024年9月,坎耶·维斯特世界巡回试听会海口站吸引近4万名观众,岛外观众占比达到96.5%。

首先,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可以带动消费结构升级。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仅为城镇的55%,其中农村居民服务消费额仅为城镇的45%。初步测算,城市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释放1000亿元左右的服务消费需求。

除此之外,城市化还可以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将扩大服务需求,带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因此,“要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通过提升居民收入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释放巨大内需潜力。”迟福林表示,根据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直接带动人均资本存量增加3.5%,约为6.6万亿元的新增投资需求。

(包图网/图)

那么,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新格局的重点任务何在?迟福林提出以下几点:

尽快“让农民工成为历史”。落实农民工就业落户政策。全面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抓紧建立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在内的农民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以居住证制度取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由人口控制向公共服务转变。例如,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改变以往“以证管人”的传统做法,实现基于“大数据”的人口服务转变。

发挥国有资产在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的基础性作用。此外,要优化对国有资本的绩效考核机制。适应新阶段央企国资的新角色、新任务,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优化以往以纳税总额、GDP贡献等经济效益为主的评价标准,重点发挥央企国资在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展战略性、长期性、综合性评价,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标准。

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振消费”被列为工作首要任务,关于消费的议题随即掀起全民热议浪潮。

新消费新业态有什么发展趋势?如何抓住新消费时代的机遇?提振消费有什么政策机遇与挑战?“两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如何完善“两新”实施机制,确保真金白银的优惠更加便捷地直达每位消费者?

4月14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举办期间,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南方周末报社承办的2025消费发展研究成果发布活动将在海南海口召开。本届论坛以“与时代共振”为主题,将邀请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多方代表共同研讨中国消费新趋势,探寻高质量发展的潜在机遇,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    

——南方周末“品牌风向标”栏目,从媒体的角度给予中国品牌具应用性的启发和洞察,提高公众对中国品牌发展的认知,预示不远未来的风向。

 

(专题)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