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万套保租房入市,好房子离年轻人更近了吗?
保租房与原来的几类保障房形成了链接,让上海住房保障体系更完整。具体来说,住房和收入双重困难的户籍家庭可住廉租房;支付能力好一些的可以购买共有产权保障房;收入不困难,住房困难的“单困”群体,一部分入住公租房,一部分住保租房。
保租房不只是要提供一个好房子,更要提供一个好社区,促进新市民对城市的融入,增强青年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住房的社会功能得到彰显,甚至会压倒住房创造GDP、就业、财税的那些经济功能。
责任编辑:汪韬
2024年12月18日,上海浦东区的“耀华璟耀”保租房。视觉中国|图
选择有限、房屋老化、房东随意涨租或中断合同、维修不及时……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人,租到安心、放心、省心、贴心的“好房子”的概率如同中彩票。
长期以来,房地产市场重售轻租,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买不起、租不到;楼市不稳,买得起租得到,也提心吊胆。
2021年,国务院首次明确,发展小户型、低租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以下简称保租房),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解决住房困难问题。202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国计划筹集建设保租房870万套(间)。
全国40个城市的保租房筹建进程中,上海是“交作业”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供应34万套(间)保租房。“随申办”可线上看房:277个保租房项目正对外招租,中心主城区七区合计140个(详见南方周末报道《一辈子租房,能在上海扎根吗?》)。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刚刚出炉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保租房,到底保障的是什么?近日,南方周末记者就此话题对话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授、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陈杰。在保租房诞生之前,陈杰就参与了相关政策讨论,保租房落地之后也一直跟踪研究。
以更市场化的方式填补空白
南方周末:如果你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会考虑保租房吗?
陈杰:肯定会。实在没有合适的保租房,再考虑其他租房。我的不少学生一毕业就直接住进保租房,有的工作了几年,也纷纷换到了保租房。年轻人觉得,保租房自带“体制内”光环,代表着品质、稳定和安全感。
南方周末:品质、稳定和安全感,具体是指什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好房子”给出了“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定义,这些在保租房上体现了吗?
陈杰:上海保租房新建比例很高,房子新,质量好,配套全,还利用公共空间营造出社区文化体验,增加客户黏性。此外,保租房社区“租购同权”,可办理租赁备案、居住证等,住得稳定、安全。
和个人房东或分散式长租公寓的房子相比,保租房每年租金涨幅不会超过5%,不用再担心被提前解约、租金上涨、乱收费等烦心事,不会出现运营方爆雷,突然流离失所,不会遭遇租金贷类型的欺诈。
我们调研过不少保租房租客,他们认为,保租房的“帽子”意味着品质有政府认证,运营有政府监管,规范、放心很多。只要符合条件,能一直租下去。
南方周末:除了毕业大学生,快递小哥等一线工作人员,也是保租房保障的对象吗?
陈杰:“一张床”是上海保租房的特色,既有城市建设管理者之家这个产品线,也有民营租赁企业如安歆提供的蓝领宿舍系列,几百块也能住到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
小小杨不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