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追捧的痛柜,又“痛”又贵
如果说,老一辈的爱马仕包柜、茅台酒窖和名表收纳柜是资产和财力的体现,是上等阶层的通行证,那么吧唧谷子、盲盒潮玩则是三次元与二次元之间的物理接口。
责任编辑:梁欣婷
(IC photo/ 图)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有句名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放到今天,已经成了网络流行语,还有各种延伸,最近则变成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痛柜”。
当两代人的“痛柜”放到一起,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一辈可能是对奢侈品包包、名表、名酒兴趣满满,细心收藏,而新一代则是盲盒潮玩、谷子吧唧。
那么问题来了,在00后中流行的这股“痛文化”之风,是怎么盛行开来的,折射出怎样的消费理念转变?
五花八门,我“痛”故我在
“痛文化”源于日本“痛车”亚文化,指的是2000年代初动漫角色贴纸覆盖汽车表面的改装风潮。在日语中“痛”正好有视觉效果夸张又奇怪的含义。而随着二次元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逐渐扩展到“痛包”(角色徽章挂满背包)、“痛柜”(展示收藏品的玻璃柜)等。
“痛”,就是要将自己周围和物品的二次元浓度发挥到极致,不如此不能展现爱之深沉。在二次元的世界里,万物皆可痛。痛本、痛包、痛扇、痛鞋、痛车,怎么痛怎么来。丝带痛包、饼饼痛包、初音未来痛包,五花八门,IP繁多,样式多种,总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