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陈松蹊:适度增加集采药企利润,加强药品上市后监管

“药品集采不能只看价格,还要看效果,如果药企报价低于行业生产一款药品的均价,那么这个企业或许很难保证可以持续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

责任编辑:谭畅

2025年3月6日,江西吉安,药企工人正在生产车间忙碌。视觉中国图

2025年3月6日,江西吉安,药企工人正在生产车间忙碌。视觉中国图

2025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督,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

自2018年试点以来,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已经实行7年,累计发生十批次,目前已经向常态化运行。国家集采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挤出药品价格中的虚高水分,以有效减轻患者用药经济负担、节约医保基金,推动医药行业改革。

2025年初,地方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表达了对集采药品质量的担忧,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关注者也包括全国政协委员陈松蹊,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统计学家。

经过调研,陈松蹊发现,中国的仿制药上市审评标准已同国际接轨,对药品上市前监管相对较严,但上市后的监管部门分散,影响监管效果。仿制药被许可上市后,企业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对产品进行变更,包括药品原料药、辅料、包装材料来源以及生产工艺、地点等多个方面,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有可能影响药品质量。

陈松蹊建议,在优化集采政策方面,可以通过优化成本核算模型,对集采药留出适度利润空间以激励企业优化药品质量;在药品监管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药品疗效数据平台,动态追踪药品疗效,同时也应强化药品评审部门智能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等。

中国的药审标准接轨国际

南方周末:对于集采政策,这两天参会有没有新体会?

陈松蹊:我非常高兴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了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和强化质量的评估和监督,这两点我在今年两会关于加强药品上市后监管和监管能力建设的建议中也有体现。

南方周末:你的专业背景跟医疗无关,那是怎么注意到集采的话题,并提上两会的呢?

陈松蹊:集采关乎国民健康,我自然也会关注。而且不管集采政策实施、药品的监督管理还是涉及药企的一些生物学统计,都会用到统计学,跟我的专业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