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这位艺术家捡拾失能物品,让它们“重生”
2007年,她以卡塞尔文献展首位中国女性参展者的身份闯入国际视野。
“我们经常认为事物或生命必须要符合某个标准才会正常运转,可是这些意义和标准都是人设定的。”
发自:香港
责任编辑:刘悠翔
一个无人的建筑空间,只剩断壁残垣。地上是古代象征权力的玄武岩和汉白玉,一块废弃木梁看似随意地搁置其上,另一根木梁则独自矗立在一侧。
来自法国的参观者最初看见《卜居志》时,感到深深的困惑。当他们了解这个作品的名字取自《楚辞》首篇,以及作品背后古代诗人屈原被放逐的故事时,作出了如此评价:看上去很温柔,其实内里很残酷。
这是胡晓媛在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的个展“异路”中的一件作品。两根木梁原本是一座村庙里的梁柱,胡晓媛捡拾它们时,小庙已坍塌,被白蚁蛀蚀的木梁像破烂一样堆在地面上。她把木梁的芯彻底掏空,再施以一贯的创作手法,使用柔软而轻薄的绡包裹它们,并以墨着色描摹原本的木纹,仿佛为这些物件披上了一层贴身衣物。
胡晓媛艺术个展“异路”中的作品《卜居志》。受访者供图
城市拆迁后的旧钢筋、干瘪的水果、风干的昆虫翼、海洋生物的遗骸……各种失能之物出现在这七组十二件作品中。2017年,胡晓媛第一次与失能之物狭路相逢,那是一把被丢弃的椅子。当时,40岁的她剖腹产生下孩子,产后不到30天,回到工作室准备即将开幕的展览,她发现大铁门外,隔壁邻居扔了一把破椅子。“它特别像是一个人两腿敞开,散了架的感觉”,和胡晓媛生育之后身体的破碎感颇有共鸣。
生于哈尔滨的胡晓媛以装置与影像作品见长,2007年,她以卡塞尔文献展首位中国女性参展者的身份闯入国际视野。她的作品因融入哲学与科学的思考显得抽象,但正如她在访谈中流露出的对现实大小事件的关切,对于她来说,“存在是首要前提,”这些思考的根系深扎于现实土壤。
在之前的创作中,胡晓媛偏好使用拾得的日常材料:她用母亲留下的绡制作作品,这种透明细腻的传统面料无言承载着家庭记忆;在作品《送不出去的信物》中,她用自己的头发绣出身体局部和寓意美好的图案;在作品《那时光Ⅱ》中,她将不同尺寸的门帘、桌布、枕套等缝在一起,这些来自普通家庭的自制绣品,带有1960年代到1980年代的生活细节和情感温度……而从2020年开始,胡晓媛开始更多地使用失能之物,在“瓮中沙“”沙径“”异路”等一系列展览中绵延可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
137****9608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艺术创作推陈出新,这也许就是盛世该有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