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参与志愿服务观察:社会、成长与结构的三重解读

近年来,中国女性志愿者占比持续走高,这为女性参与社会治理,重塑个人成长提供了新的路径,但其中仍有潜在结构困境待打破。

责任编辑:钟金秀

自2012年底成立以来,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测量课题组致力于探索测量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情况,课题组持续在我国大陆范围内招募并遴选中国志愿服务指数组织,简称中志指数组织(CVIO)。通过对中志指数组织的跟踪调查,研究中国活跃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

从2021年开始,课题组每年根据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调研数据撰写发布《中国女性志愿者发展报告》,调研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中国活跃志愿者中女性志愿者人数均超过男性,2024年女性志愿者占比达到65.79%(男性志愿者仅占比34.21%),创历史新高。女性志愿者七年来平均占比已经超过六成。中国志愿服务领域持续显现“她力量”主导现象,这一社会图景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革与深层结构?笔者从社会治理、女性成长、社会结构与性别秩序三重维度展开解读。

柔性治理:志愿服务重构女性公共参与范式

女性志愿服务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同时,志愿服务也赋权女性,成为女性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志愿服务以低门槛、高弹性的特征,成为女性突破公私领域界限的“社会接口”,实现了在公共领域的性别突围。调研数据显示,女性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前三大动因分别是“帮助社区发展”(21.46%)“参与方式灵活简便”(27.52%)和“有较多学习交流的机会”(21.14%)。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到:“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可见,动员女性参与志愿服务,是响应“组织动员广大妇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巾帼力量”的重要路径之一。

女性志愿服务发挥了社会治理效能的性别优势。调研数据显示,女性志愿服务覆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所有17个目标领域,其中,女性志愿者更加关注基层治理和服务领域,在社区环境治理(如垃圾分类、绿化等)、扶老助老、育幼爱幼、支教助学、心理疏导、文明社区建设、文化文艺与非遗传承等领域,女性志愿者参与比例均超过男性志愿者。女性在志愿服务中构建的强关系网络更具情感黏性。相较于男性,女性更擅长营造持续稳定的服务生态,这在社区治理、老龄化社会、儿童关爱等需长期情感投入的领域尤为凸显。通过志愿服务,女性将性别优势和家庭场域积累的协调能力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形成独特的“柔性治理”模式。

成长阶梯:志愿服务重塑女性发展路径

志愿服务为女性获得成长提供了路径,为女性走向成功提供了舞台。调查数据显示,超六成女性志愿者想要获得基础知识或者专业技能的培训。这是女性参与志愿服务且持续参与的双重动机,志愿服务成为女性能力建构的补偿机制。在职业发展存在“天花板效应”的环境下,志愿服务成为女性实现能力跃迁的“平行赛道”。从志愿服务成效看,数据显示,通过志愿服务,女性志愿者个人成长中收获较多的依次是沟通能力(62.73%)、社交能力(41.04)、自信心(40.71%)、社会行动力(20.07%)、组织和团队管理能力(10.29%)等,此外,女性在演讲能力提升、情绪改善方面也有明显收获。

志愿服务成为女性建立社会链接拓展社会资本的有效机制。女性得以突破传统职场对柔性能力的价值低估,将沟通力、共情力转化为可识别的社会资本。有团队归属感,志愿服务领袖的引导和带领是女性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又一原因,在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中,超过半数女性志愿者选择了团队感和责任感,选择“互助氛围浓厚”的女性志愿者占比超过男性(女性37.9%,男性33.88%),女性更注重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情感需求,更认同志愿服务中的互助角色。通过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运作,志愿者社交活动半径得到延展和拓宽。

由此,志愿服务也成为社会流动的弹性通道,打破社交壁垒,构建了区别于正式就业市场的“次生流动空间”,职业中断女性借志愿服务保持社会连结,农村女性通过志愿服务快速成长为新市民促进社会融合,这种“非典型发展路径”正在改写女性生命周期轨迹。笔者访谈过一位全职妈妈志愿者,她通过为老人提供数字化培训(手机上网等)的志愿服务发现了新的创业机会,而且志愿服务的情绪激励还使得她的产后抑郁不药而愈。

专业志愿服务、线上志愿服务为女性志愿者创造更多实践和成功机会。例如在应急志愿服务领域,女性志愿者通过线上志愿服务有了大展身手的场景,发挥自身在数智化方面的特长优势,参与救援信息协调等工作,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救援力量。

通过志愿服务,女性志愿者获得了在实践中经受锻炼、脱颖而出的机会和舞台。

结构之镜:志愿服务照见性别平等困境

女性参与志愿服务体现了当前的社会结构特征。志愿服务领域女性比例持续走高,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发布的《世界志愿服务状况报告(2022)》中性别比例(正式志愿服务中的男性占比53.6%,非正式志愿服务中女性占比53.4%)以及2023年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年度报告显示的性别比例(女性57%,男性43%)相比较,中国女性志愿者参与占比均超过国际平均水平。一方面是性别平等的结果,如前所述,志愿服务参与也是一种社会参与,让女性有更多的参与路径和渠道;另一方面,这也是折射出性别不平等的困境:男性更有机会流向社会优势资源,流向能够提供更高物质回报,更高社会声望的领域。而无收入、低保障的志愿服务领域,则成为资源获取能力不足的女性的“自留地”。可见,两性有不同的资源赛道,社会资源流动密码有待破解。

女性参与志愿服务也体现了当前的性别分工特征。传统性别角色分工限制了女性参与志愿服务的深度。女性志愿者在社区服务居多,在乡村振兴、兴边富民、健康中国、应急救援等领域男性志愿者比例更高;女性在社区志愿服务以关怀弱势群体居多,运营管理等领域女性参与较少;在志愿服务组织中,女性骨干志愿者、女性领导者比例较少。

女性参与志愿服务既是社会进步的晴雨表,也是性别秩序的透视镜。在第110个“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在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之期,当我们在赞叹“她力量”的同时,需要在志愿服务管理与激励机制、志愿服务价值评估体系中植入性别敏感视角,让志愿服务参与真正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成为推动性别平等的加速器。

(作者朱晓红系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回天治理研究院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


186****0789
回复

186****0789

03-08

女性志愿服务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同时,志愿服务也赋权女性,成为女性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