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能成为金融危机中的稳定器?

这半年来,人们最熟悉不过的词,是“内需”和“4万亿”。农村,几乎一向被认为是现代化的包袱,如今被寄予前所未有的希望。

责任编辑:邓科 郭力

眼看二季度将过,比甲型HINI更深刻和广泛的全球经济流感,正在引发经济学家们对未来走向各种可能曲线的热议。

这半年来,人们最熟悉不过的词,是“内需”和“4万亿”。农村,几乎一向被认为是现代化的包袱,如今被寄予前所未有的希望。

2009年春节前开始,贺雪峰带着他的学生们再度下乡。贺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这次的关注焦点,是返乡农民工。这样的调查对这支被称为“华中乡土派”(以乡土田野调查为其研究特点)的学术力量而言,本是常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颇受关注。

眼下,覆盖六个省区、1200余名调研对象的素材正在整理,可望于半月后成稿。贺雪峰说,他的一个预测得到了验证:农村并没有惊慌。他试图提出一个观点:在金融危机中,农村在中国充当了一个稳定器和蓄水池。

调研素材的主要整理者、“华中乡土派”学者之一董磊明说,虽然农业收入在农民工现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很多家庭只是老人在家种田。但有农业收入、有粮食来兜底,“不至于挨饿,这给他们提供了基本的安全感”。

这个逻辑直接指向中国的基本土地制度。面对是否会放弃农业的问题,有农民对他们说:“不会,我不敢。”这个回答让董磊明印象深刻:“他们有风险意识。即使在农业生产条件非常恶劣的时代,完全抛荒的还是少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