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卖惨主播”:应以制度性建设打击“卖惨产业链”丨快评
如果一个人凭借“卖惨引流”而骗取巨额打赏,乃至于已经获取了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善款的话,此人即便确实存在某些“惨状”,他也有义务公布资金的用途与去向。公众的爱心如果超出了合理使用的限度,就不应该再定义为“赠与”,而是应当归类为不当得利甚至是非法所得。否则的话,“卖惨致富”造成的负向激励就会刺激“卖惨产业链”的潜滋暗长。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一则“卖惨主播流水线”的新闻引发关注。根据《央视新闻》报道,一个无底线“卖惨”博流量获利的产业链在网上兴风作浪。
报道中的两个典型案例堪称触目惊心:主播“小松”打造“单亲爸爸,家庭变故,送外卖抱娃”的人设,在网上吸引了40万粉丝,然而“小松”的真实身份并非外卖骑手,也有完整的家庭;一个名为“大先哥助农在行动”的账号则打造“助农”的卖惨人设,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视频中饰演“贫困果农”与“水果收购商”的不同角色,先后借此销售水果金额高达四百余万元,但水果存在“货不对板”等问题。
“卖惨主播”是如何炼成的?究其源头,当然还是在利用与消费人性中的善心善念。“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人的悲惨、苦难、困厄可以激发人的同情心,出手相助是基于最为基本朴素的人性使然。而在当今时代,以往的“颠连无告”可以凭借移动互联网造成强大的传播效应,触达理论上无限大的人群规模,让无数网民在掬一把泪水之际献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153****9594
应该加强监管,打击骗子,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