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原:“斯普特尼克时刻”与《外空入门》 | 科学外史

一颗非常初级的人造卫星,为何会将美国人和西方阵营吓成这样,在今天要充分理解其原因,需要涉及一些必要的历史背景。

责任编辑:刘小磊

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自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的斯普尼克1号,是第一颗进入行星轨道的人造卫星。图为斯普尼克1号的1:1等比例模型。

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自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的斯普特尼克1号,是第一颗进入行星轨道的人造卫星。图为斯普特尼克1号的1:1等比例模型。

最近在一些美国政客口中,美国的“斯普特尼克(Sputnik)时刻”又来临了。这次是因为一群中国年轻人搞出了DeepSeek模型,对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所追求的霸权形成了挑战。但在七十多年前真正的“Sputnik时刻”——因苏联人造卫星“Sputnik-1”发射上天而得名,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回顾起来还真饶有趣味。

美国的“Sputnik时刻”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此事震惊全球。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后来在回忆录中说:“整个自由世界掀起了一股恐惧的浪潮……这表明在一场大规模的科学竞争中,苏联已打败了美国。”而号称“美国氢弹之父”的爱德华·泰勒则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文章说:“这是美国遭受的又一次灾难性的珍珠港袭击,它代表了美国军事科技的全面失败。”

一颗非常初级的人造卫星,为何会将美国人和西方阵营吓成这样,在今天要充分理解其原因,需要涉及一些必要的历史背景。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已经打了十年(通常以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和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为冷战开始的标志)。虽然在这一阶段西方阵营整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