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励:豪侠,贪玩鬼,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推荐理由:
2024年,方励执导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在院线上映。影片超越意识形态和国别视角,聚焦人在战争中的真实状态和战争留下的无法弥合的创伤。片中战俘们的抗争、士兵和渔民在绝境中展现出的人性救赎的力量、后代对亲人的刻骨思念,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震荡。
方励旺盛的生命力、共情力和好奇心成就了这部电影。银幕之外,他亦借此活出了富有浓度和趣味的人生。从方励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能量不仅仰仗其所拥有的资源,更来自于信念、行动力和气度。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杨静茹
一个多月前,纪录电影(Documentary Film,区别于电视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导演方励在一次影片路演的前夕,突然晕眩、呕吐,参加媒体颁奖活动上台领奖时,自觉“摇摇晃晃,几次都咣叽撞在墙上”。
10天后,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方励在我们面前侃侃而谈,精气神完全看不出是70开外的人。他说,“前几天能走直线了。去做了脑部、颈椎核磁,啥事都没有。医生说是前庭神经炎。”
只是眼睑下深深的黑眼圈,和踱步时弓着的背,到底泄露了透支与疲惫。为了这部电影的海内外宣发,方励连轴跑了四个月、近两百场路演。医生说他不能再奔波。但在“大老方”的人生词典里,没有“停下来”这回事。何况是为了《里斯本丸沉没》——他生命时间轴里最重要的事之一。
据猫眼电影数据,《里斯本丸沉没》票房收入为4737.8万元,离收支相抵还差很远。但在方励心目中,这从来不止于一个电影项目,而是他对1816个盟军战俘家庭和255个中国渔民家庭的承诺。
前半生,方励浸淫于金融和地球物理、海洋调查技术;近二十多年里,他主导或参与了16部电影的制片。他不爱睡觉,酷爱观察和玩耍;不事消费,却会为自己看重的项目不计成本;在2014年和2024年的两次一席演讲中,他喊话年轻人,要多体验、少算计,“珍惜生命最好的途径,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淋漓尽致地燃烧透了。”
方励本人,正是他这套生命哲学最彻底的践行者。
清流与温度
《里斯本丸沉没》的缘起要追溯到11年前。2014年,方励和韩寒拍摄电影《后会无期》时,从普陀去东极,坐在交通艇的甲板上与船长聊天,听到了一个充满血泪、残暴和人性高光的故事。
1941年12月,香港的几千名英联邦士兵在与日军鏖战17天后被迫投降,成为战俘。1942年9月底,日军将1800余名战俘送上货船“里斯本丸”,意欲将他们运往日本做劳工。在行驶到浙江东极海域附近时,里斯本丸被美军潜艇误判为战船,发射多枚鱼雷击中。此后的25个小时里,日军将战俘们封锁在船舱底,钉死舱门。英军战俘奋勇自救,破舱逃生。危难之际,浙江舟山渔民划着舢板救起了384名战俘,并给他们提供食物、衣物和庇护所。尽管如此,仍有828位战俘或被淹死、或被日军射杀、或被困在船中未能逃生。
听过之后,方励对这段历史再也无法放下。“谁让我既懂海洋调查,又拍过电影?”第一步,他带领劳雷工业的员工,用两年时间找到了沉船的准确位置;接着,他听说了林阿根和丹尼斯·莫利两位事件亲历者仍在世,决定用镜头记录下宝贵的口述。
起先,他只打算拍个适合小屏幕的纪录片。但随着他花费两百多万元在英国三大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团队找到了380个战俘家庭,并采访了其中的一百多个家庭。许多人是头一次对外人(包括家人)讲述那段创痛深切的过去。在去加拿大采访到另外一位幸存老兵威廉·贝宁菲尔德后,方励决定:要把这段历史搬上大银幕。
2023年8月15日,伦敦南岸英国电影协会放映厅,《里斯本丸沉没》试映。彼时,电影的动画部分还未完成,摄制组采访的三位事件亲历者相继去世,方励担心“再不放映,会来不及”。
试映会后的一个月内,方励收到了130多封充满感谢的留言和电子邮件。“我的脸都快被吻肿了。”回想起那夜,泪点本就低的方励又一次要哽咽。
在国内观影时,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杨蕊一度疑虑,这样一个外国人在遥远的二战历史上的灾难断章,何以要大费周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
日升之屋
普通人不被生活所折服,活出自我就已经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