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默 | 周楞伽先生和他的儿童文学《哪吒》
周楞伽描述中的父亲,与《哪吒》中的李靖颇为相似,而周氏对父亲的反叛,也如哪吒一般。都说作家的人生经历影响着他的创作,《哪吒》这部小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了。
责任编辑:刘小磊
作家、编辑周楞伽(1911-1992)。
哪吒故事源远流长,从宋辽时期佛教“那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大圣那吒太子屠龙”传说,到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的相关故事,再到如今各种电影、故事书、小说的演绎,可谓越发详细和精彩。而第一部以哪吒为主人公,将他的故事从各种古典小说和传说中独立出来的现代文学作品,就是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年代出版的长篇儿童文学小说《哪吒》,该书的作者周楞伽先生(曾用名“周华严”),曾是一位有名的现代文学作家,新中国成立后则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当过编辑。
周先生的一生颇为传奇,他幼年因感染风寒而耳聋,丧失了大半与人交流的能力,只能以书籍作为精神上的慰藉,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后追随在上海当律师的父亲,为他抄写状纸。从此接受了新文艺思想的影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慢慢成为了当时小有名气的作家,以在报刊撰稿及出版小说为生,著有长篇小说《炼狱》《风风雨雨》等,曾与鲁迅、徐懋庸、巴人、李辉英等都有过交往。抗战结束后,因光靠“卖文”无法维持生计,加之当时上海的出版业十分活跃,又开始为私营出版商编书度日。曾为潮锋出版社编《青年问题讲话》《中学生成语辞典》,又为新生书局编写《英汉新字四用辞典》《辞渊》等。说来有趣,周先生并不懂英文,却编出了像模像样的《英汉新字四用辞典》,耳聋的残疾虽然给他带来了许多生活上的不便与痛苦,但也能让他更心无旁骛,有着超乎常人的颖悟与学习能力。这也是他能够在前半生一直进行新小说的创作,却在后半生转向古典小说的编辑出版及研究工作,并做出非凡成就的一大原因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先生仍于上海从事出版工作,创办新人出版社。出版社公私合营后,由时任上海书业工会负责人的刘季康介绍,于1956年5月进入新文艺出版社古典组工作,古典组于同年11月1日正式独立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又改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责编的书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
海燕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