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徐克、成龙,听吴思远讲香港武侠片往事
责任编辑:孟雨蒙
"这种气场不得了!"时隔半个世纪,吴思远仍用标志性的惊叹词“不得了”形容《唐山大兄》午夜场——李小龙现身的刹那,观众像潮水涌向他。“他连环三脚的招式、怪叫的配音,香港人哪里见过?"
1970年,26岁的吴思远也曾蜷缩在华达片场的榕树下哭得"不得了":他执导的首部电影《疯狂杀手》被资方粗暴删改,"我哀求老板别剪,他说'我是老板,想怎么剪就怎么剪'。"这场屈辱让他顿悟商业法则:“做导演必须要卖座才有话语权。”两年后,他押注直觉,用真功夫演员与民族叙事拍出《荡寇滩》,以176万港币的票房炸开新路,自此开启武侠片“打仔时代”。
这个赌上职业生涯的转身,撬动了香港影史的齿轮。他像猎鹰般精准捕获天才:从电视上偶然瞥见《金刀情侠》片段,托人约见徐克,"大胡子、脏兮兮"的年轻人被他一眼相中;在台北夜宴猜拳的醉态中,他捕捉到《醉拳》的灵感,坚持赴台说服罗维放人,最终将成龙推向国际,"他身手好、有喜感,非他莫属。"《蝶变》票房惨败,他在午夜场散场后被黄霑拦下:"这电影好亮眼!"这份知遇成就了日后“沧海一声笑”的绝唱。在敦煌风沙里,他紧急起用与林青霞"八分像"的替身完成经典之作《新龙门客栈》,张曼玉的金镶玉让所有说'她拍不了古装'的人闭嘴。面对黑帮持枪逼拍电影的乱象,吴思远发起全港影人反黑游行。
从邵氏片场的学徒到开创类型片的先驱,他始终信奉观众的口味是铁律。80岁的吴思远如今荣誉等身,却在古稀之年凝视AI冲击的浪潮:"当年我们用宽银幕对抗电视,现在要思考怎么把小屏幕的人拉回来。" 回望那个用拳头砸开银幕的滚烫年代,他仍记得榕树下的眼泪。
以下是吴思远的自述:
01 “作为导演你必须要卖座。”
武侠片从香港粤语片开始就有,古装为主,拍得比较粗糙。袁和平的爸爸袁小田跟我们讲:“当时也没有武术指导,演员只能自己套几招。”后来我们看日本武士道剑术电影打得特别真,就开始学怎么拍。那时我刚刚入行。邵逸夫先生还派了导演、摄影师、武术指导到日本取经。日本电影是利用了镜头错位,一方用武器或者拳脚攻击,对方要做反应,配合起来就特别像真的。中国有自己的一套武术,只要我们领略了镜头的窍门,就会越拍越好。
后来邵氏的古装刀剑武侠片非常成功。片有两个张彻导演专用的武术指导,各有特长:唐佳专门设计群打,所谓一个打十个;刘家良是一对一特别精彩。
导演楚原拍了很多古龙小说。当年在片场楚原连剧本都不需要,屁股后面插着一本小说就能拍——因为他太熟悉那些故事了。
我出道第一部电影也是古装武侠片,叫《疯狂杀手》。当时我已经感觉到刀剑武侠片走下坡了。我知道很难拍。但有机会让我第一次做导演,当然要抓住。
剧本是公司给我的,桥段都很旧。我设计了很多自己很得意的桥段、人物加进去。但是老板看了很不高兴,把我加出来的东西全部剪掉。当时在华达片场,我跟老板可以说是哀求了,我说:“我下了很多工夫,大家很辛苦拍了这些片段,你不要把它剪掉。”结果老板讲了一句话:“我是片子的老板,我要怎么剪就怎么剪。”我觉得很委屈,坐在一棵大榕树下哭了。我做导演只哭过这一次。当时我就明白一个道理:作为导演你必须要卖座。票房回收才能让你有第二次机会去拍其他电影。
那次的教训非常深刻,我从第二部《荡寇滩》开始,一直到最后所有的电影,我都希望在票房上能成功。以后我就再没有哭过。
《荡寇滩》非常卖座。武侠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
行客
了解一些不为人知的港片内幕,很喜欢看,很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