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於: 把历史谜团解开,逐步逼近历史真相
编者按:
"过去以讹传讹带来的混乱和错误已经不胜枚举,我们今天更要下笔谨慎、谨慎、再谨慎,使得历史的真相在读者面前留下,不能做以讹传讹的掌故爱好者。"
责任编辑:李慕琰
与前辈掌故家们相比,宋希於这一代掌故研究者经常使用电子资源和数据库搜集资料。(视觉中国 图)
宋希於最早对掌故感兴趣是在大学期间。在字里行间,他感受到民国时期的很多掌故家对历史有着强烈的兴趣与执著,这并不亚于现在的历史研究者。可由于不是学院派,他们只能顶着“掌故”相关的名头进行研究。
这与宋希於本人的情况很相似。他是一名从业近十年的图书编辑,并非文史哲专业出身,但同样对历史怀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在日常审读稿件的工作中,宋希於时常能从中发现问题,继而进行考证;有些问题是在他阅读文献时发现的,比如杨绛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可能存在虚构成分,他通过文中出现的一只小狗的原型进行了论证。
在宋希於的考据研究中,他更多关注的是近世以来知识分子的生平及心路历程,特别是其中一些晦暗人物的命运。他注意到,这些晦暗人物通常史料不彰,历史定位比较模糊,很多正统的历史研究者不屑探究,但在他眼里,其中大有可为。
宋希於很多时候都会利用电子资源和数据库来获取材料并进行研究,在他看来,这是新一代掌故研究者与前辈掌故家们的区别之一。“我觉得今天的掌故研究者们,比过去的掌故家们条件要好得多。我们要做的可能就是要从掌故的亲历、亲闻、亲见转为掌故的考证,把一个事情的事实确定得更加真实。”宋希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25年1月,收录了他十二年掌故考据成果的书籍《掌故家的心事》,被评为南方周末2024年度十大好书。评语写道:“在诸多稀见文献的征引论证之间,我们既为历史人物的命运低回不已,也享受到解谜过程的缜密之美。”
关心晦暗人物的命运
南方周末:你最初对掌故考据的兴趣来自哪里?
宋希於:最早的兴趣可能是来自上大学的时候。可能今天大家一听到“掌故”这个词,会觉得是一个特别老旧的概念。当时我对掌故感兴趣,是因为我觉得民国时期的人对于历史的兴趣和执著,已经超乎今天普通的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但是由于他们当时不是学院派,所以只能顶着掌故、掌故派、掌故家、掌故学的名头进行历史研究。
我觉得我的身份跟他们有点相似。我是一个图书编辑,并不是文史哲专业出身,但是我对历史和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
日升之屋
感谢分享,等我看完手头的书也打算入一本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