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习惯性迟到的我放下“偷感”

也许很快,我就不用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抱歉,我又迟到了。因为……(800字)。”而是等待着,神态优雅地朝向我走来的约好的朋友,缓缓招手,“亲爱的,我在这儿呢!”

责任编辑:温翠玲

“不好意思,路上堵车了,已经好长时间了一动不动。我尽快啊。”顺带再发个哭唧唧的表情给朋友。

通过一条十几秒的语音,我得把自己的烦躁和内疚情绪一股脑“表演”出来。之所以说是“表演”,是因为让自己迟到的不仅是交通问题,我偷偷摸摸想要掩饰的还有“习惯性迟到”。有人说,借口是社交的“救生圈”,当我快要溺水(尴尬)时,借口就是那个救生圈。

当然对于社畜来说,“上班快迟到了”是最常降临的。下了地铁,步行去单位的那段时间是一天中最紧张刺激的时刻了。脑海里同步翻滚的是,除了考勤,还有如何“体面解释”自己的迟到。孩子学校突然有事?家里小猫突然生病?路上突然发生了剐蹭类交通事故?各种关于“突然”的故事和事故,在我脑海里滚动播放,我努力选择和我目前精神状态及身体状态最相匹配、破绽较少的那个。在狂奔去单位的路上,我在脑海里预演着懊恼的表情、声调,以便一会儿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告诉大家“这不是一场放任自流的迟到,而是一场突然降临的意外”。当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涂脂抹粉”时,充满“偷感”的借口,似乎可以让不那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