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帮农民工讨薪记
潘志源死后,工友们从他身上只找到了1块5毛钱以及工地的一些“饭票”。他来工地35天,每天出的都是全工,但没见到一分工资。
责任编辑:傅剑锋 实习生 朱慧灵
一群以社会学专业为主的北京高校学生,他们帮猝死的农民工家属,与建筑商谈判赔偿;帮工资过低的农民工谈判合理薪酬,在谈判成功后唱起《讨薪之歌》。他们看到了以前所无法想象的农民工生态……
“五一”劳动节后的一周,2009年5月8日晚,北京近郊“西山华府”马连洼工地的8名工人拿到了44天的工资。欠薪、讨薪、妥协,这是一出在建筑工地长盛不衰的戏。不过,在马连洼工地上,戏的主角除了工人外,多了20名大学生。
张慧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三学生;林自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研三学生;徐洪业,北京科技大学大四学生;刘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在和香港“大学生监察无良企业行动(SACOM)”合作之前,他们就开始了对北京建筑工地进行了一年多的探访。
探访结果和SACOM针对香港最大的房地产商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发布的报告《建筑业民工,21世纪的“包身工”》基本一致。在一年多的调查中,他们和马连洼工地的三次“交锋”最为引人关注。
农民工猝死,大学生帮助索赔
西山华府,这个位于北京近郊西北旺镇的房地产项目将要建成高档住宅区,市场售价约在1.8万元/平方米。从远处望去,工程主体已经初具规模。工地旁边的一排活动板房,就是工人的宿舍。
该工地57岁的民工潘志源在3月22日这一天猝死了。死前一天,他还在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老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