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创造者”的游戏 | 秦颖评沈建中的文化名家肖像摄影

克洛代尔在《倾听之眼》这部作品中,探讨了无声的雄辩,认为荷兰绘画沉静的基本要素,“使听见灵魂成为可能”。就我的感受来说,建中的摄影作品,庶几近之。

责任编辑:刘小磊

收到沈建中君惠赠的《创造者: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家肖像》(上海书店,2024)以及散文随笔集《问迹觅影》(自印本),几天来,得空就展卷把玩,闪念间还会起身到书架上翻找出同类的书籍,自己没有的或一时找不到的,马上在旧书网下单或向友人借阅。感慨良多,想起了叶公绰编辑刊印《清代学者象传合集》(叶衍兰、叶恭绰编,黄小泉、杨鹏秋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的事业:“一九二八年,余影印先祖南雪公所手自绘写之清代学者象传,曾风行一时,其时余即拟续辑第二集,经二十年之久搜集,又得二百人……已集诸象,虑致湮没……因斥卖烬余藏物,以各象先付影印。”

一、弥补文字描述之不足

我自大学起爱上摄影,后来着迷肖像摄影,因之着意收集过几种国内肖像摄影师的作品。国内系统地为文化名人拍摄肖像,当以邓伟为其端,我藏有《邓伟摄影作品选》(重庆出版社,2003),但其代表作《中国文化人影录》(收录78位人物,香港三联书店,1986),则始终无缘一见。他拍摄的两幅作品,梁漱溟、钱锺书,印象特深:一个倔强不屈、一个智慧玩世,都过目难忘。手头还藏有沈建中的《世纪肖像》(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侯艺兵的《世纪学人百年影像》(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肖全《我们这一代》(花城出版社,2006)等,最近又从孔网购得柳快的《中国诗魂》(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逄小威的《面孔:纪念中国电影电视100周年》(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我在本世纪开始后的第五年开始聚焦肖像摄影,约十年之后,也出版了一本《貌相集》(北京三联,2016)。照相技术发明以来,纪实是摄影的主要功能。这些书册,作用和价值就在记录当下,存真留迹。肖像摄影集一定还有不少,但这批记录人文学者、作家、艺术家的影集,却是独具一格,文献价值重大的一类。有类上海书店出版社重印《清代学者象传》所说的:“这部清代学者画像集在保存文献方面的功绩是很大的……文史研究向有‘左图右史’之说,尤其对于人物研究来说,图不仅提供具体的形象,而且还能弥补文字描述之不足……所以,自从这部画集问世之后‘风行一时’,得到学界的交口称誉,许为研究清代文化学术史的必读之作。”我想上面提到的这些书册,也是接续《清代学者象传》的事业,可为将来研究二十世纪文化学术提供参考。

叶恭绰与《清代学者象传》。

叶恭绰与《清代学者象传》。

手里的这些影集,从内容安排和设计来说,逄小威的《面孔:纪念中国电影电视100周年》印象较深:以蝴蝶页为单元,左文右图。左页顶格顶行,是书名作者和百年电影的年度标记;中部是被摄者的姓名,拍摄时间、天气、主要作品以及签名;下方是拍摄手记,虽是寥寥数语,穿插着往事、友情、拍摄花絮,画面感十足。右侧图片摄影技术一流、神态多样,可惜一律都是头部特写,一路读来,难免飘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