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又爱又怕?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有过论述,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人与人的关系呈现为重叠交错的人际网络,这个网络是以个人为中心、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原则而延展出的同心圆体系。
责任编辑:梁欣婷
(IC photo/ 图)
又是一年春节至。
春节,似乎是一个让离乡在外的游子们爱恨交织的节日。一方面,离乡的人渴望回故乡与家人团圆,可另一方面,又有近乡情更怯的种种顾虑。于是,每到年关前后,关于“回不去的故乡”的讨论一下多了起来。故乡为何回不去?近乡情更怯“怯”的又是什么?
关系社会里的盘问
在诸多现代都市剧中,在城市里事业有成的年轻人一回到老家,七大姑八大姨聚上来,一口一个狗蛋、胖猪、二饼、秀兰、春花地叫。她们不知道,自己的侄子侄女外甥们在城市里是Linda、Mary、Vivian、George、Justin,她们也不会在意,他们在城市里从事什么职业。即便他已经是腰缠万贯的新晋富翁,或是在体制里前途无量的干部,还是领导了几十个人的冷漠boss,在七大姑八大姨眼里,他明明就是狗蛋啊,那个穿开裆裤、糗事一堆的狗蛋!
这让人想起了一个段子:“回家那几天,就是Linda、Mary、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变回秀兰、翠花、桂芳、大强、二饼、狗剩们的时候。”这个段子鲜明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人际特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有过论述,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人与人的关系呈现为重叠交错的人际网络,这个网络是以个人为中心、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原则而延展出的同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
方仔
关键看你要啥?哪有不舍,只得?
138****0516
法学家梅因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进步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在城市中,熟人社会中的关系、人情等因素淡化,个体的隐私、选择和能力等得到凸显和尊重。 德国社会学家吐尔干所谓的“机械团结”,社会成员信仰、情感、意愿的高度同质性。乡人们会以这个同质化的价值体系要求我们、规定我们、想象我们、压迫我们。 如何调节二者矛盾? 近乡情再怯,还是要回去。这就是作者的答案!似乎说了,又好像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