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伟大转折”IP,遵义打造红色文旅“流量样本”
遵义,一个被深深刻上红色烙印的城市。
90年前,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长征。在这期间,红军在贵州的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据统计,在贵州88个县(市区)中,有66个地方留下过红军的痕迹,全省保存着超过750处重要的长征遗址和遗迹。
其中,遵义尤为特殊:1935年1月15日~17日,在遵义一座灰白相间、中西合璧砖木结构的小楼内,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如今这座小楼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遵义会议纪念馆的最核心部分,成为遵义红色文化生长并向外传播的起点。之后,红军在遵义转战三个多月,打出了一片红色新天地,留下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等传奇。
遵义会议90周年之际,红军、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孔宪权的孙女,红色义务宣讲员孔霞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时,开会的小楼旁有一棵小槐树,这棵槐树成为了如今遵义会议纪念馆唯一“活着的文物”,它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也将激励激励我们走好新的长征路。
演员在贵州省遵义市伟大转折剧场表演《伟大转折》。来源 新华社
“伟大转折”成红色文旅“流量样本”
近年来,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红色文化,贵州依托大数据产业,将高科技融入红色文化,打造出《伟大转折》《红飘带·伟大远征》沉浸式演艺“双子星”,创造出红色旅游拥有“大流量”的样本。
其中,作为遵义全新的文化名片,《伟大转折》再现了中央红军两进遵义、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通过灵活作战、迂回穿插,最终胜利北上的革命斗争历程。
在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和巨幕油画、战场硝烟、红歌水舞、环绕音效等舞台效果加持下,革命场景一幕幕穿越时空,让人们在90年后,在红城遵义看见“长征”。在全新升级版的《伟大转折》剧目中,声光电舞台设备不仅营造了更加炫酷的舞台效果,还大大增强了效果的真实感和表演的感染力。
据介绍,《伟大转折》的舞台动效机械装置是为该剧目专门定制的,整套系统设计复杂,布满剧场各个空间,这些机械设备可按照剧情需求升降、平移、旋转、翻转,同时配合声、光、视频效果,使舞台时空不断发生变化,能够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冲击。
为了模拟还原更加真实的战争场景,导演组还创新性地将舞台改造为“水舞台”,让观众在剧场内也能感受到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的澎湃。
当“金沙江”从天而降时,现场观众被深深震撼,这震撼首先来自于视听的冲击,更来自于对导演团队巧思的佩服。每次演出,舞台都要被大水一次次冲刷、淹没,这势必要克服大量技术难题。据贵州伟大转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龙通成介绍,“水舞台”安置了15套高压水泵和特种水效喷头,舞台下方有600吨水供演出循环使用。
《伟大转折》75个角色,共计130位演员,平均年龄仅20余岁,他们是红军战士的“同龄人”。这群年轻人凭借成熟的演技和深情的投入,精彩复刻了历史性决策的瞬间,引领观众仿佛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27岁的湖南人杨火星智于2024年3月加入《伟大转折》演职团队,在剧中饰演军医“小华佗”,其原型是红军长征途经遵义牺牲的革命烈士龙思泉。“龙思泉18岁就牺牲了,所以这个角色既不能太幼稚,也不能太成熟,在中间拿捏的这个度要非常准确。”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杨火星智曾来到遵义红军山,听当地群众讲述红军军医为百姓治病解难的故事,他还从各种影视剧中搜集龙思泉形象。
经过反复揣摩和560多次演出磨炼,最多时每天演出7场,杨火星智演绎的“小华佗”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他甚至还在遵义的出租车上被司机认出来,“他夸我们演得好,说《伟大转折》很好看”。
“从开始不太了解遵义会议,到现在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我越来越觉得,要把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长征,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担当。”杨火星智说。
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老红军孔宪权的孙女孔霞称,该剧目以真实事迹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作,通过高度凝练的故事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和壮阔的舞台布景,运用现代舞台与高科技手段深度融合,生动再现了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转战贵州、胜利北上的“伟大转折”红色史诗,让观众仿佛亲眼看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演员在贵州省遵义市伟大转折剧场表演《伟大转折》。新华社
据贵州伟大转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24年1月15日试演以来,《伟大转折》已演出800余场,观众突破28万人次,单日演出场次最高达7场。“我们分析了观影群体的年龄结构看,20岁至45岁的占比达到60%。”龙通成认为,红色文化的呈现要守正创新,通过科技赋能,红色剧目既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也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据介绍,为了保证剧目演出的效果,运营方现在和3所学校进行校企合作,不仅保证演出的质量,同时也带动了毕业生就业。
创新玩法,开拓红色文旅新场景、新业态
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体系,为如今自驾游贵州的火爆,提供了基础性支撑。依托这一优势条件,贵州也在不断开拓红色文旅发展的更多可能。许多景区将红色文化与自身特点和主题相结合,设置了一系列的新路线、新场景、新业态和新玩法。
在贵州高速集团所属遵义大娄山服务区,是一座以长征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展馆。该“红色服务区”位于G75重遵复线,是渝入黔首个且具长征主题特色的高速服务区。
游客郑燚烜说,他每次路过这里都要停留一两个小时,一是开车累了要休息一下;二是服务区面积大,超市店铺餐饮齐全,物品丰富服务好,价格亲民合理。另外,服务区最有特色的是将贵州丰富的红色文化展陈嵌入其中。这是他在大娄山服务区停留次数和时间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因为看了服务区播放的宣传片,郑燚烜还带着家人去了娄山关,在当地住了两天。
该服务区位于兰海高速重庆至遵义复线(G7511)桐梓县新站镇境内,是这段高速从重庆进入贵州的第一个服务区。在建设之初,服务区运营方贵州高速集团就精心设计,将其打造成“长征文化驿站 交旅融合示范”的大娄山红色文化服务区。
一进入服务区,处处可见长征文化、红色文化元素。综合服务楼前广场上设置有红军娄山关战斗雕塑、“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字雕,加油区后方山体矗立着高耸的长征之星雕塑。站在观景台可体验“苍山如海,残阳似血”的意境,全长250米的红色步道上,18个展示牌讲述了18个感人的长征故事。
贵州高速集团大娄山服务区经理杨智玲介绍,大娄山服务区和兰海高速重遵复线于2023年9月29日投入运营。目前每日平均车流量5000辆左右,入区车流量可达到7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服务区共接待团队200余次、8000余人,利用观景台红色步道扫码收听长征故事、通过展厅参观等方式了解红色文化的人数约30余万人。
大娄山服务区还为当地村民提供秩序维护员、保洁员、服务员等就业岗位累计100多个。设立的特产专卖店,仅2024年春运期间就售卖当地太白椪柑5万余斤,服务区餐饮累计营业额也达到2000余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相互促进。
大娄山服务区全景图(资料照片)。
在遵义会议迎来90周年之际,遵义以“转折之城”为IP推出了“1+3+N”的红色旅游产品线路。
“在设计旅游路线的时候,我们不仅串联遵义自己的特色点位和线路,还将市外其他地方的红色景区景点相联动,共同讲好贵州的红色故事。”遵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韦祎介绍,未来,遵义还将考虑以大型红色纪录片以及微短剧等更为新颖时尚的方式,来传播红色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轻游客。
网络编辑:kuangyx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