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住进31个中东家庭,人们渴望讲述战争外的日常

“我们也是跟你们一样的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姚璐在沙特阿拉伯沙漠(受访者提供/图)

“你一个女生,怎么一个人出来旅游呢?”

刚转行做风光摄影师时,25岁的姚璐常会被人问到这个问题,那正是对世界还充满好奇又具备独自旅行能力的年纪。每当她坐着硬座火车穿行在中国大地,徒步、扎营,举着相机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景色时,无论在中国的西北、东北还是西南,哪怕和其他摄影师站在同一个观景台,也常有一些陌生男摄影师走来,直接“指导”她如何拍摄。

那几年,姚璐总要面对这些提问和指点,这也让刚准备好拥抱世界的她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的女性身份所隐含的限制,因此对性别偏见产生了兴趣。

摊开世界地图,中东吸引了姚璐的注意。那时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5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中东国家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埃及、黎巴嫩、约旦、伊朗、叙利亚都位列倒数。在性别极度不平等的国度,女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她们的人生多大程度受制于自身的性别?而在更长的时间里,姚璐对这些中东地名的印象来自于国际新闻中的战争和暴乱,这令她一直好奇,在战乱地区,人们如何维持一种日常的生活?

2016到2020年,姚璐去了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为了深度感受当地的寻常生活,她采用了“沙发客”这一旅行方式,住进了31个陌生的中东人的家里。在这四年里,姚璐常常受制于邻国关系和签证互斥政策,也受制于战争,不得不频繁调整计划。在五次造访中东的旅行中,三度以为自己的旅程结束了。

在中东,她遇上了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第一个安全感满满的圣诞节,也赶上了沙特阿拉伯的变革期,在沙特的大街上亲眼看见了首批女司机。尽管在中东旅行中,姚璐深度交往和交谈的人都来自受教育程度较高、思想较开明的中产家庭,都能讲英语,但在这些相处中她看到了另一面的中东。开始写作这段经历时,姚璐自己也经历了因新冠疫情而无法出门的三年。在《看不见的中东》出版的2024年,整个世界似乎在重新相连。她也再次踏上新的旅程。

姚璐的中东之旅始于2016年7月14日。那天,她坐上了飞往伊朗首都的班机。在德黑兰,她叩响了第一位“沙发主”的家门。

伊拉克巴格达夜市的棋牌摊位(受访者提供/图)

以下是姚璐的讲述:

“头发的颜色是她的自由”

决定去中东后,我选的第一站是离中国比较近、在中东相对安全的伊朗。之前我对伊朗的印象是,这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新闻里的伊朗看起来宗教气息浓郁、社会氛围保守。只要是女人,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国人,在伊朗都要遵循当地的着装规范,穿长款衣服、戴头巾。我在抵达前很紧张,害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结果一到伊朗首都德黑兰“沙发主”的家里,那个女孩一开门,我就看到她一头鲜红的头发。

我当时很震惊,哪怕我在上海生活,当时都没见到有人染颜色这么夸张的头发。那是我第一次在动画片之外看到真人有这么鲜艳的红头发。正是因为她要戴头巾,才会在头巾之下染这么夸张的头发颜色,因为头发的颜色是她的自由。

第二天,我在德黑兰坐公交车,因为售货厅没开门,我没买到票,公交车师傅直接招手让我上来,也不肯收我钱。我上车后,坐在前排的伊朗女生立刻特别兴奋地回头问我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我说中国人。她兴奋地坐到我边上,问了我很多关于中国的问题。我之前出国旅游,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碰到过这么多热情友好、渴望交流的人。

去过伊朗的人可能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这个国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


被套
回复

被套

01-23

一个活出意义的人!中立,清新,自然。让人羡慕

159****1110
回复

159****1110

01-23

“我长时间都认为未来肯定滚滚向前,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开放程度,一定是越来越好。但阿明家里三代人的经历让我看到历史未必是越来越好,它可能是会进一步、退两步,然后再进半步,再退一步,在这样的进进退退的动荡中,人的命运就因此发生着变化和影响。”确实是这样的,文明会倒退,有人会开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