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创造力致敬17年,南方周末为什么要坚持办文化原创榜?
编者按:
“唯有原创,才能塑造一种无可替代的人文气质、精神风貌和艺术品格。”
“南方周末自身也是一件生生不息的文化作品。”
责任编辑:刘悠翔
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湾区)年度盛典现场,王巍在台上致辞。南方周末资料图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2024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湾区)年度盛典。我代表主办方,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文化原创榜是南方周末于2008年创设并持续至今的、具有历史积淀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也是由国内机构媒体创办的、唯一坚持以原创力作为评价标准的文化作品年度榜单。
为什么我们锚定原创这个标准?因为我们认为,文化作品的魅力,来自原创。唯有原创,才能塑造一种无可替代的人文气质、精神风貌和艺术品格。
文化不仅要继承,还需要发扬。文化不只是沿袭,更在于创造。生长是生命体的使命,创造是创作者的天职。因为创造,文化成为人类交往、交流的精神通路,成为观念的容器、存在的家园。究其根本,南周文化原创榜全部的挚爱和敬畏、初心与信念,就是向创造力致敬!
南方周末自身也是一件生生不息的文化作品。我们追求精品与深度,概括而言,就是“南周气质”和“南周品质”,这同样与文化原创精神密不可分。数字化时代的内容生产,信息泛滥、流量造假、侵犯版权等问题凸显,原创性已成为文化生产者的生命,是创作的试金石和价值的核心所在。
正因如此,杰出的文化创造力和高度的人文关切,始终是文化原创榜一以贯之的标准。我们秉持自己的信念、价值和美学观,广邀长期参与文化创作、研究的专家学者,每年为中国文化做一次全景扫描。我们以冷眼热眼,我们用常情常理,听潮观海,呼吸触达,推出年度之选,体察中国文化的绵延演进。
17年来,电影类型日益多元,观影群体不断壮大,本土化叙事脱胎换骨。
17年来,“电视”单元生长出“剧集”“综艺”“直播/短视频”“新媒体”等新的子集,媒介在变化,赛道在增多,不变的是蓬勃不息的活力。
17年来,文学创作迸发出新的活力,人文社科著作不再曲高和寡。移动互联和智能设备极大地改变了既有的文化生态,但是依然有更多的阅读,更多的出版,更多的面对面的观演,更丰富的戏剧和展览……
不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17年间有些年度、有些榜单,会偶尔出现空缺。那是因为,我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始终期待着的,是能够深刻铭记时代的杰作,是在急遽变化中步履坚定的信念。否则,宁缺勿滥。
事实上,文化作为动词,就是“以文化人”,就是用精彩的表达,捕捉时代精神,让体察者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而这种此时此地此身的穿透力,一定只能来自优秀的原创。
需要指出的是,南周文化原创榜盛典落地粤港澳大湾区,是17年来的首次。当我们在2008年创立南周文化原创榜时,适逢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之年,中国文化被进一步推上世界前台。作为一家心怀使命感的机构媒体,我们一直在观察,中国广袤的文化实践如何不断地激活、唤醒文化的创造力,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中国的文化认同。而作为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既是超级经济大区,又是超强文化大区,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文化象征,也是融通古今之变、活跃中外交流的文化现场,同时,它也是南方周末的原乡。所以,我们希望南周文化原创榜这一次“回家”,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返乡,更是一轮文化意义上的启航。
最后,祝本届文化原创榜盛典圆满成功,我们向中国文化创造力致敬的步伐,永不停歇!谢谢大家!
校对:星歌
159****1110
加油,南周。加油,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