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老街最后的灯笼匠,62岁还在亲手点亮年味

“没有灯笼,就没有年味呀”

责任编辑:吴耀锋

Hi,欢迎回到“新鲜人:年味传承人”,我是晗。

不知不觉,春节已经进入倒计时,大街小巷开始张灯结彩,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在广东,挂灯笼可是开年里的重头戏,一盏纯手工的竹丝灯笼是人们对家族兴旺的期盼,更是无法割舍的乡土之情。

这一期,城画小分队在东莞石龙,找到一位白天做生意糊口、晚上在小红书精进画工的灯笼阿叔——刘苏虾。虾叔是石龙灯笼第四代传承人,也是当地最后一位手工灯笼工匠。他说:“做灯笼不挣钱,但我对它有感情,没有灯笼就没有年味呀。”

过年,从灯笼开始

每年春节前三个月,古早味十足的石龙骑楼街就热闹起来了。新款的春联、福字层层悬挂,风吹过,就变成一片红色汪洋。商铺前车水马龙,方圆几十公里内的人们都习惯来这里采购年货。

然而对讲究的东莞人而言,年货绝不是流水线的印刷品这么简单,挂上一盏手工制作的竹编灯笼,年味才算是到位了。

“上灯”习俗用的鼓状花灯


在广东绝大多数地区,过年都有“上灯”(也称开灯、点灯)的习俗。“添灯”谐音“添丁”,新生儿降临的家庭会在下一年春节,在祠堂或者家中挂一盏灯笼,与先人、亲友分享家族兴旺的喜悦。“上灯”时间各地不尽相同,而“结灯”时间通常为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过去,只有男孩才可以举办“上灯仪式”,但随着文明思想的传播,不少家族也开始为女孩“上灯”。当传统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