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曹斐:在过去经历未来

在《谁的乌托邦》结尾,曹斐给了每个工人的面容一个长镜头。“我觉得这个注视很重要。工人生产其实没有太多的尊严,很多工人的纪录片就是要暴露全球化里个人作为螺丝钉的状况。但是每个人五六秒甚至十秒的定格,你就是看着他疲倦的容貌、他的眼神,也是对每一个观众的提问。”

曹斐曾以为红霞影剧院被拆迁时,自己一定会很悲伤,一定会哭。但直面红霞被推平时,她很坦然。“我在过去经历未来。我当下所做的,都是为了未来。我的未来,就是在过去实现的。”曹斐所做的一切——收集文献、老物件,走访前738厂和774厂的退休职工、红霞影剧院经理、工人后代等等,制作红霞的建筑模型,做VR、AR……都是为了记住红霞、重现红霞,为红霞存档。

曹斐总结了自己的两条创作线索:其一是对虚拟世界、技术、人类在未来状况下的可能性的想象,其二则是小人物与大时代的交织,人们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节点上,或幽默或残酷或梦幻地去呈现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

发自:北京、上海

责任编辑:周建平

曹斐 图/谢抒豪

曹斐 图/谢抒豪

时代的舞台

曹斐是一位蜚声国际的中国艺术家。她先后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当代艺术中心(MoMa PS1)、伦敦蛇形美术馆等地举办个展,接受过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和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的重要委约,也曾多次参加威尼斯、莫斯科等地的双年展。

但直到2021年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举办曹斐的个展“时代舞台”时,她的作品才系统且全面地与中国观众交流。2024年年中,曹斐最大规模的个展“潮汐宙合”揭幕,展期从五个月延长至八个月,这也是浦东美术馆开馆以来的首个女性艺术家个展以及首个影像和媒体艺术大展。

如今,当评论者系统性回顾曹斐的作品时,她在家乡广东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被视为整体,UCCA称之为“南方游戏”,浦东美术馆则直接将这个展区命名为“珠三角”。曹斐自称在广州受到的文化滋养犹如自助餐,中餐西餐日韩餐,应有尽有,评论者则这样总结她的创作起点:“曹斐生于广州,成长于广州——这里远离中原,长久以来与外界交流不断,一直是中国最为开放和充满活力的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借助于毗邻港澳的先天优势,广州及其周边的珠三角地区成为加速中国改革开放的最重要前沿和‘特殊的现代化实验室’,这样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条件成为曹斐艺术生涯的起点。”

曹斐1978年生于广州,成长于广州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广美”)的大院,但更吸引她的是大院外的生活。因为父母都是教师,家中的门总是敞开,学生们不断走进家中,曹斐则不断跑出大院,不想再体验美院里经典、雅致的创作。她用“生猛”形容自己的青春,这在广东话中意味着鲜活、充满生命力。

“在广州的青春就是很生猛的,因为四季都可以出门。我觉得热带的衣着、热带的水果,还有活蹦乱跳的海鲜,都很有劲儿,有种即使被压得很低、依然能蹦起来的劲儿。”曹斐说,“我好像天生就很喜欢接地气的对象,美院外形形色色、瞬息万变的人和城市更能刺激到我。”

1999年春节,大学生曹斐拍了个名为《失调257》(“257”是广美昌岗校区的门牌号)的短片,剧本是“飞页”(指在拍电视剧或电影时没有具体的剧本,一边拍摄一边写剧本),演员是留校同学,设备是从她兼职的广告公司借来的索尼掌中宝。那时候她受《阳光灿烂的日子》影响,《失调257》也想表达自我。剪辑上没什么章法,就是体现艺术院校的疯狂生活,比如男女共用一个厕所、在油画室里练气功等等。

这部作品入围了香港艺术中心的大学生影像展,影评人罗卡是为数不多赞赏这部作品的评委之一,他认为失调257》非常自由,最有生命力。这个小小的大学生电影节,成为曹斐创作的重要出发点。

在曹斐的作品名录中,《失调257》排在第三个,前两个分别是中学时期的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