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AI武器:自主猎杀、虚空斩首、认知操控
“人工智能武器只拥有智能,却没有道德。”傅前哨表示,如果允许机器人代替人类进行决策,将带来严重的伦理问题。
“如果你想训练一个AI,就给它200万小时的视频,它就会变成超自然的东西。”奥列克桑德·德米特里耶夫把这些海量视频称为“AI的养料”。
为了防止那样的悲剧出现,李宏洲认为,在AI训练过程中可以借鉴“机器人三大定律”,尤其是将“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这一基本准则“烙印”至AI系统,或可有效规制AI。
责任编辑:毛淑杰
俄乌战场硝烟未散,AI(人工智能)武器搅动战局。
无人机蜂群突破电磁藩篱,自主猎杀;人脸识别洞悉战场迷雾,直指将帅;虚假信息操控舆论走向,颠覆认知。AI正以其无所不在的渗透力,将现代战争推向一个前所未见的境地。
据《参考消息》2024年12月转引外媒报道,乌克兰正利用无人机在俄乌冲突期间拍摄的数百万小时的战场视频,训练人工智能(AI)模型学习战场决策。真实战场,已然成为AI的“练兵场”。
AI不仅赋能杀戮机器,更在拷问人类伦理底线。
“扳机”该由谁来扣下?谁来为AI造成的伤亡负责?AI机器会带来更多杀戮吗?正如奥地利外长沙伦贝格在2024年自主武器国际会议上发出的警告,“人类正面临奥本海默时刻。”
“机器人战争的时代正快速向我们走来。”军事专家傅前哨表示,无论是空中、地面还是海上,都面临着将“生杀大权”交给机器人的伦理困境。
当地时间2025年1月3日,乌克兰苏梅州,一所受损住宅的院子里,发现一架俄制无人机残骸。图/视觉中国
AI武器搅动俄乌战场
“如果你想训练一个AI,就给它200万小时的视频,它就会变成超自然的东西。”奥列克桑德·德米特里耶夫(Oleksandr Dmitriev)把这些海量视频称为“AI的养料”。
德米特里耶夫是乌克兰非营利性数字系统公司OCHI的创始人。据《参考消息》转引报道,自2022年以来,德米特里耶夫的系统已经从无人机上收集了超过200万小时的战场视频。而这将为人工智能提供重要的学习数据。
德米特里耶夫表示,这些视频可以用来优化作战策略、识别目标和评估武器效能。
“人工智能程序可以研究武器最有效的轨迹和角度。”他说。
人工智能的大量运用,正在成为俄乌冲突区别于历史上其他战争的最新特征。
过去,电子对抗系统是无人机的一大“天敌”。
乌克兰政府Brave1平台的AI业务负责人马克斯·马卡尔丘克(Max Makarchuk)指出,受电子战系统影响的FPV无人机平均命中率降至30%-50%,而新手操作员的命中率甚至可能低至10%。
而AI,特别是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为无人机突破电子战干扰提供了可能性。比如,通过NORDA Dynamics公司开发的计算机视觉瞄准软件,无人机可自主感知环境、增强目标识别与跟踪的能力。在操作员初步标定目标后,无人机即可自主完成后续行动。据报道,截至2024年10月31日,该公司已向无人机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
159****1110
恐怖哦,杀人就像玩游戏一样。施暴者再也不会手软。